
中经联播8月11日北京讯(宣一飞 李小刚 史亮)曼谷暹罗天地,黄浦江光影与湄南河灯火交相辉映,孙悟空带着泰国游客“穿越”到上海外滩,一场跨越山海的消费盛宴正在上演。
上海艺术家创作的百余幅影像作品在曼谷展出,虚拟打卡体验区前排起了长队。泰国女孩丽莎拿着刚“生成”的与东方明珠合影兴奋地说:“下个月免签去上海,我要吃遍豫园美食街!”

与此同时,广州天环广场,一只LABUBU玩偶引发粉丝狂热。有人花费5000元购买周边,有人专程乘高铁前来合影。三里屯蓝色港湾,外国游客扫着外卡POS机,在“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标识下完成支付。
国际客流争夺战
今年上半年,广州接待游客总量达1.13亿人次,白云机场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超65万人次,同比增长129%,成为外国游客入境中国增长最快、占比最高的“超级门户”。
国际客流的激增得益于多重便利政策的叠加效应。240小时过境免签、国际航线加密、离境退税优化组合拳下,北上广深纷纷抢占“中国第一站”定位。
北京朝阳区率先打造“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推进无障碍支付商圈建设。该区构建水上、空中、商务、科技、法治、生态六大国际交往会客厅体系,全面提升国际化服务能级。
深圳则于近日发布“国际友好消费地图”,万象城、K11 ECOAST等19家标杆商圈组成服务矩阵,以“外语服务、多语种指引、国际支付覆盖、离境退税便捷”为核心竞争力。
支付便利化成为基础工程。广州重点商户外卡受理覆盖率达99.9%,支持外卡商户超1.5万户。上海上半年境外旅客增长42.2%,外卡消费总额增长68.2%。
消费新势力崛起
走进上海陆家嘴中心,动漫迷们正为“谷子”(周边商品)排队。8月初的谷子嘉年华首周末,该商场客流同比激增42%,餐饮消费提升45%。
浦东新区刚发布政策,支持引入二次元、谷子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示范性非标商业。ChinaJoy展会41万人次涌入,带动周边消费6.61亿元,龙阳路商圈零售餐饮增长6.7倍。
情绪消费成为新增长极。仲量联行数据显示,2024年42%的消费者将“取悦自我”列为核心购物动机,较2021年提升9个百分点。
广州天环广场的LABUBU快闪店、草莓音乐节现场,跨城观演率超50%,大型演唱会40%观众来自省外。名创优品IP联名产品销售占比超30%,国内IP销售增长近40%。
“消费不再只为功能满足,而是为情绪补偿。”一位商业观察家指出,“LABUBU、草莓音乐节的本质,是用可支付的价格购买一次‘被治愈’或‘被点燃’的体验”。
政策创新驱动消费引擎
离境退税政策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广州太古汇4月推出华南首家“即买即退”服务,旅客在店内扫码即可完成退税。6月,天河区天环广场设立集中退付点,流程简化、到账更快。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便利服务试点,开通17个集中退付点覆盖重点商圈。青浦奥特莱斯本年离境退税近4000笔,同比增长126.7%。
北京创新推出“全城离境退税、市内一点通办”模式,在16家“即买即退”试点商场基础上设立集中退付点。专家评价,此举创造“退税即消费”的二次消费场景,释放高端消费潜力。
广州全市离境退税商店突破500家,新增超160家,实现11个城区“全覆盖”。新政实施后,离境退税申请单增长2.03倍,销售金额上升1.29倍。
深圳则联合中国银联推出国际友好消费大礼包,境外银联卡持卡人消费满200元打9折,最高立减100元,覆盖商圈、餐饮、文旅等多元场景。
首店经济繁荣
今年1-5月,北京新增首店近400家,累计举办首展、首演、首秀等活动近200场。在“金街”王府井,予寻京喜旗舰店、霸王茶姬“书香茶韵”主题店等21家高品质首店相继开业。
上海前五个月迎来365家新首店,包括10家全球或亚洲首店、62家全国首店。“首店经济是城市商业活力的晴雨表。”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国际品牌将中国首秀放在上海,看中的是这里的消费引领力和辐射力”。
在隆福寺商圈,诺岸酒店北京首店融合胡同烟火与当代艺术;米其林品牌卢布松北京首店的“莫奈玫瑰”特调咖啡成为网红爆款。运营方透露秘诀:提供租金优惠、黄金广告位、证照办理绿色通道等全方位支持。
广州上半年引入JILSANDER、RAPL等多家首店。太古汇负责人表示:“头部奢侈品品牌保持强劲势头,户外运动品牌表现突出,潮玩品类实现高速增长”。
商圈焕新升级
北京朝阳区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全区商业综合体达110个,高品质商圈、“夜京城”地标占全市近一半。五年来,CBD吸引力指数保持全国第一,未来五年预计新增17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广州推动传统商圈迭代升级。2021年以来,新增和改造商业载体超60个,扩容363万平方米。2025年,27个商业项目、185.5万平方米新空间将陆续投用。
长隆万博商圈与广州南站枢纽融通发展,构建“一心四园”新格局。多层级商圈体系建设中,太古里、K11、华润万象城等商业项目接连落地,城市消费能级不断提升。
深圳“深圳之夏畅享汇”在30余家重点商圈铺开50余场主题活动。K11 ECOAST打造海滨运动场,英国艺术家“冰淇淋龙虾”雕塑全国首展;壹方天地举办“能酿啤酒节”,龙岗星河COCO Park推出“Bingo好喝节”。
广州创新“国际化社区生活圈”,祈福新邨社区内,151家国际首店与广式老字号比邻相守。进口超市货架尽头摆着岭南年桔,深夜脱口秀散场后,观众可走进“18小时活力场”点一碗姜撞奶。
上海豫园灯会曼谷现场,泰国女孩娜塔莎正在AI体验区与虚拟城隍庙合影。她刚预约了“上海之夏”特色行程:“我要去浦东看高达立像,到复兴岛参加漫展,还要体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北京三里屯,法国游客皮埃尔用外币信用卡买下一件限量版故宫联名T恤。广州祈福新邨社区,德国工程师马克在菜市场用计算器与摊主讨价还价:“住久了真忘了自己是‘老外’”。
这些场景背后,是中国消费品牌的国际化征程。当小鹏汽车上半年海外销量增长217%,当豫园灯会成为外交名片,当LABUBU玩偶引发跨国追捧,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正为全球消费版图注入东方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