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9月16日北京讯(褚新兵 雨蝶)商务部等9部门16日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五维发力、19条实招”构建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新格局。政策聚焦文旅、养老、体育、数字消费等民生关切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需求端激活、制度型开放三重路径,预计撬动超10万亿元服务消费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场景革命激活消费新引擎

政策首推“服务消费季”系列活动,支持优质IP与餐饮、文旅跨界融合,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场景。例如,北京、上海试点“演艺+商圈”模式,通过《只此青绿》等顶流IP线下场景创新,带动周边商场客流量增长30%。针对文旅消费痛点,政策明确“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营业时间”“推行免预约制”,杭州西湖、西安兵马俑等景区已启动“夜游经济”专项,配套智慧导览、数字孪生等新业态。
开放准入拓宽供给边界
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领域,政策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将更多服务消费纳入《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海南自贸港为例,已吸引新加坡莱佛士医疗集团等外资机构落地,推动国际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下降40%。同时,政策鼓励“智慧+养老”场景创新,上海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积分跨区域兑换,覆盖超200万老年人。
数字赋能重塑消费生态
数字服务消费成为重要增量点。政策支持电商平台打造“AI+消费”场景,如京东推出“数字导购员”实现7×24小时智能推荐,转化率提升18%。针对学生群体,探索“春秋假”制度,浙江已试点调整中小学假期,释放旅游出行需求。在支付便利化方面,外籍游客可凭护照实时兑换数字人民币,覆盖全国3000个景区支付场景。
金融活水浇灌市场主体
政策创新“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组合拳。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文旅设施更新,杭州宋城千古情项目获1.5亿元专项债支持。消费信贷方面,推出“服务消费贷”产品,利率较基准下浮15%,期限延长至5年。北京、成都已试点发放餐饮消费券,核销率达85%,带动社零增长2.3个百分点。
统计创新精准把脉趋势
为科学评估政策效应,政策要求建立分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体系,利用大数据监测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已试点在长三角地区开展服务消费卫星账户编制,精准捕捉“银发经济”“她经济”等新兴领域增长态势。
专家解读:结构性改革破解消费密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我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仍偏低,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潜力。此次政策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双轮驱动,既吸引外资又激活民营资本,预计到2030年服务消费占比将提升至55%。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强调,政策特别注重“一老一小”民生需求,托育机构运营补助、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等举措,将直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国际影响:全球服务消费新地标崛起
随着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扩大及5年多次签证政策落地,入境游迎来爆发式增长。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外国游客入境订单同比增长200%,“中医养生之旅”“非遗体验营”等特色线路成爆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有望在2026年超越法国成为全球最大旅游目的地,服务贸易逆差将缩小至500亿美元以内。
此次政策通过系统化制度设计,既回应民生关切又培育新质生产力,标志着中国服务消费进入“政策驱动+市场创新”双轮提速新阶段。商务部表示,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19条举措在31个省份落地生根,让百姓真受益、企业得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