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宣一飞 钱伟民 李小刚)商务部等9部门今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确定100个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覆盖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及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建成1万个业态完备、智慧高效的便民生活圈,同步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居民满意度超90%,商业网点连锁化率突破30%。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全面跃升。
扩围升级:从试点先行到全域覆盖

自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启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以来,全国已分两批确定210个试点地区,累计建成5188个便民生活圈,覆盖1.36万个社区,服务居民1.18亿人,带动就业岗位732.4万个。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吴凤武在今日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表示:“此次扩围升级将聚焦‘全域化’与‘品质化’,用3年时间实现先行区试点城市社区全覆盖,并针对东北部等薄弱地区加大政策倾斜,推动全国均衡发展。”
根据《通知》,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三类区域建设:
主城区:以大型居住区为核心,建设社区商业中心、综合菜市场或生鲜超市,配套快递柜、无人配送设施;
县城社区:结合城乡结合部特点,发展“街巷经济”,打造“活力潮巷”“银发金街”等特色街区;
老旧小区:利用闲置厂房、仓库补齐“一菜一修”“一收一洗”等基本保障业态,推动适老化、适儿化改造。
精准聚焦:一老一小成服务核心
针对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挑战,《通知》首次将“一老一小”服务业态列为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必备项”与评估“硬指标”。具体措施包括:
养老服务: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支持“家政+养老”融合发展,鼓励开设老年助餐、康养理疗、智能健康管理等集中服务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育幼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机构供给,支持幼儿园延伸托育服务,在社区商业中心嵌入儿童书店、IP乐园、亲子餐厅等,创建“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
代际融合:探索“老幼共融”项目,如社区共享食堂提供“六宜”(软、淡、素、少、温、鲜)老年餐与儿童营养餐,组织跨代际文化活动。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指出:“强化养老育幼服务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消费升级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带动家政、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智慧赋能:数字技术重塑社区生态
《通知》明确提出“智慧高效”建设标准,要求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便民生活圈数字化转型:
智能终端普及:推广AI食堂、自助售卖机、无人数字终端,支持净菜进超市、小包装商品供应,满足单身与银发群体需求;
平台互联互通:搭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整合本地商户资源,提供线上购物、生活缴费、地理导航等“一站式”服务;
配送体系升级:在有条件的社区探索无人车配送基础设施,拓展“网订店取”“社区团购”等新模式。
山西省太原市作为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已率先落地“智慧社区”项目。当地居民通过手机APP即可预约家政服务、查询老年食堂菜单、参与社区跳蚤市场,实现“足不出圈”满足90%以上日常需求。
多元共治: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双轮驱动

为实现可持续运营,《通知》强调“多元治理”机制创新:
党建引领:鼓励商户党员“亮身份”,组建应急保供、公益服务志愿队;
专业运营: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售后返租、统一租赁等方式整合商户资源,培育“小而美”特色店;
社会参与: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利用社区空间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居民通过“小哥驿站”、社区市集等平台参与共建。
上海市长宁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社会捐赠”模式,在便民生活圈内建设“公益服务角”,为快递员、保洁员提供免费饮水、充电服务,同时联动商户开展“以旧换新”“义诊义卖”等活动,年服务超10万人次。
目标展望:打造民生幸福“微循环”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其扩围升级将直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到2030年,我们不仅要实现‘百城万圈’的量化目标,更要让每个社区都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品质生活圈,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随着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这场以社区为单元的民生革命,正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温暖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