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9月22日北京讯(何东 崔岳莺)国务院食安办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加速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明确禁止添加防腐剂并强制冷链运输,同时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切实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预制菜产业正式迈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国家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于9月13日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首次在国家层面统一预制菜定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明确排除速冻面点、方便面等主食类及仅清洗切分的净菜。最受关注的“无防腐剂”条款规定,预制菜生产全程不得添加防腐剂,通过高温灭菌、低温锁鲜等技术实现保质,与国际FDA标准接轨。
明示制度落地实施
在餐饮环节,监管部门要求门店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预制菜使用情况。广东省已率先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注“预制菜”字样及原料含量。禹城市市场监管局试点推广“预制菜公示栏”,要求餐饮单位公示食材名称、生产厂家等信息,目前已在50余家餐饮单位推广,消费者反馈积极,形成“透明消费”新风尚。
行业变革与消费者权益保障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风波”暴露行业痛点——定义模糊导致监管空白。新国标实施后,预计将推高生产成本15%-30%,中小工厂若无法承担冷链升级改造费用,或将在两年内退出市场。头部品牌如安井食品、米村拌饭等将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市占率。江苏省中小学“阳光食堂”平台已将预制菜纳入监管,要求标注原料来源、加工方式,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范本。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预制菜破解了“时间-美味-营养”的不可能三角,但需警惕营养流失和口味同质化。她建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如通过超高压杀菌技术保留蔬菜营养,开发低盐健康产品。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国标出台将提升消费者信任度,促进预制菜在校园及更广泛市场的应用。
预制菜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升级,更是饮食方式的变革。当“明示”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选择权将真正落地,行业也将加速进入品质与品牌竞争的新阶段。正如罗永浩所言:“消费者有权知道真相。”这场由标准引发的革命,正推动中国食品工业向更安全、更透明、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