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文闻 刘莎莎)

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正在显现,1元财政资金撬动100元贷款投入消费领域,推动消费引擎持续发力。
财政贴息与分期免息、以旧换新叠加共振,信用卡消费返现、红包激励层出不穷。时值年末,一套以“国补”为核心的促消费“组合拳”正全面展开,为年末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10月,全年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各地。这些资金活水正悄然汇入经济的毛细血管,激活消费的“一池春水”。
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
“国补”政策与金融工具创新结合,形成了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淘宝天猫平台率先上线“国家贴息”专区,消费者购买带有此标识的商品并选择花呗分期,即可享受国家提供的利息补贴。
在手机数码、家电家具等核心品类,消费者可叠加享受“财政贴息+以旧换新”双重红利。以一款原价4246元的冰箱为例,消费者先享受849.2元以旧换新补贴,剩余金额通过花呗12期免息支付,每月仅需283元。
这种创新支付模式显著降低了高价值商品的消费门槛,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升级换代需求。
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这一趋势。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与京东商城联合推出国补赠券活动,平安银行信用卡创新推出“国补分期返红包”优惠。各大银行纷纷提升分期优惠力度,光大银行信用卡与淘宝平台联动,推出至高“24期0息分期”叠加“单笔最高减200元”的组合优惠。
杠杆效应撬动消费市场
“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的创新模式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根据官方测算,在1%的贴息比例下,1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元贷款投入消费领域。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促使分期免息从“应急工具”转变为居民日常的“财务规划手段”,有效激活了消费市场基本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这一模式既降低了消费者的信贷成本与大宗商品消费门槛,推动消费观念从“储蓄型”向“适度信贷型”转变,释放潜在需求,又助力商家提升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形成“销量—利润—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政策的杠杆效果在数据上得到充分体现。今年1-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4%、22.3%、22.0%、21.1%,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在降低信贷成本的同时,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嵌入消费场景,是此轮促消费的显著特征。金融机构通过“总部对接+门店落地”联动模式,聚焦本地知名连锁品牌,打造特色消费场景。
马上消费金融通过自有App上线“贴息福利”抽奖和优惠券发放,同时与近400家互联网平台及金融机构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家居、电子、旅游、医疗、养老等重点消费领域,构建起立体化的消费生态。
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分期免息”更是服务长尾客群、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空白的重要抓手。海尔消费金融在郑州、贵阳、西安等城市联动线下专卖店推出全场家电免息分期活动,累计办理分期额超千万元,显著缓解了消费者购买成套家电的压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应在“精准”与“嵌入”两个维度持续发力:信贷供给要精准直达,围绕文旅、康养、教育等服务消费新热点开发专项产品,同时扩大财政贴息覆盖面,更广泛降低居民信贷成本。
地方版细则密集落地
伴随中央政策精神,各地密集出台贴合本地特色的促消费细则。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消费能力提升、产品消费扩大等8大领域部署26项“硬核”举措。
针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河南推出综合补贴政策:2025年报废符合条件的旧乘用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贴2万元、燃油乘用车最高补贴1.5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范围增加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最高补贴2000元。
山东、黑龙江等地也精准施策,为消费市场按下“升级键”。牡丹江举办“金秋汽车焕新嘉年华”、大庆策划“秋季汽车欢购季”、伊春举办“智享生活 家电钜惠盛典”,发放消费券及各类促消费资金超5000万元。
这些地方政策避免了“大水漫灌”,提高了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如广西、云南等地采用“先领先得”的每日限额补贴方式,确保了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服务消费与新型业态崛起
促消费政策不仅关注商品消费,也着力扩大服务消费。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30多项政策文件,形成服务消费“1+N”政策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消费”正在兴起,5G、物联网、大数据、绿色低碳、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加快应用。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文旅新业态新场景供需对接活动频繁开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国家将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消费月期间,各地将开展超过25000场文旅消费活动,发放超过3.3亿元的消费补贴。
构建良性循环机制
“国补”政策正在形成“补贴—消费—增长—收入—再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指出,“国补”通过资金补贴降低消费成本,直接刺激消费;消费产生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增长带动收入提升,进而再次拉动消费。
为形成这一良性循环,各地将稳就业作为扩消费的首要任务。河南省明确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建立常态化岗位挖潜扩容调度机制。2025年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以上。
收入增长方面,各地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相适应。同时,通过扎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深入开展欠薪问题治理,增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并作出“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等具体部署。这意味着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居民手中,并着眼于构建更长远的消费信心。
随着政策“暖流”持续涌动,消费市场有望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专家建议,未来消费政策应更注重精准定位新兴消费增长点,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百姓后顾之忧,让人们敢消费、愿消费。
政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短期刺激,更在于构建“意愿—能力—保障”的闭环,使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