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讯 记者易全】去年九月份,马云受邀任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的消息成为一条引人注目消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舆论哗然。
按照中国人“学而优则仕”,如今“富”也一样可以“仕”的传统思维,马云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不是,却一步当上了联合国“高官”,虽其年薪只有象征性的1美元,却不免让许多人惊讶之余生出些许艳羡。
马云所以愿当联合国的“官”,无法以一般思维去想象。对他这样一个既不缺钱,又不缺名的偶像级成功人士来说,当“官”纯属给已经很忙的自己“找事做”。站在关心的角度,也许人们会说“何苦来哉呢?”与其忙着干全世界那些做不完的事,大可喝茶养生,享受难得之清闲!
如此想法当不为过,更何况马云也已年过五旬,古人所谓“知天命”实际上亦即人生“近黄昏”之意。凭他对企业和社会所做之贡献,即使全退颐养天年当不为过。
这里需看另一面,马云“做官”早已超出个人生存,抑或实现荣誉、自尊等层级的需要,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属于满足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以及在此之后的自我超越需要(Self-Transcendence needs)。其“做官”动机已非满足个人,而是体现出他所缔造的阿里巴巴系,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企业社会责任早已非新名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如今已疾步行走在社会责任义务的路上。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解多仍囿于一国范围,企业对员工、社区、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在理解上一般仅指本国、本地区(可能也部分包括跨国经营中的他国)范围,而对于企业需要为整个世界,为表面上于己无关的他国他地负上某种责任,可以说大多数企业连想都没有想过。
马云“当官”的最大信号就在于,中国民营企业已开始有了高层次的国际意识。这一意识不仅仅只是参与国际商品和经济的竞争,同时也包括了践行国际社会责任。另一可资佐证的事实是,新年不久马云在与新当选美国总统川普会面时,承诺五年内为美国创造百万人就业岗位,这一承诺显然已突破了经济的层面,是一个典型的民间外交范例。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如同马云般开启了国际社会责任的践行历程。例如成长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的波特集团,不仅已启动了他们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经营布局,而且还参与发起了即将于下月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全球新经济高峰论坛。波特集团掌门人陈宗建先生热衷于和更多人一起,描述、勾勒与探讨新经济、新产业,能够给全球可持续增长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他并借承办的机会在国内一些城市广为宣讲,吸引了一批中国的民营新经济类企业,相偕踏上联合国论坛舞台华山论剑,倾听不同的声音,共同展望新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更广泛与持久的世界和平,所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和意义。
根据笔者的观察,波特集团主动并且深刻地领会了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我们在国际上所倡导的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在没有人提出任何要求的状况下,波特集团连同那些与他们一起走出去亮相的中国民营公司,正在自主思考,研究如何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企业的具体行为。在这当中,基于商业因素的考量当称无可厚非,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一切所作所为都已超越了商业和经营,企业能够站立于国际化高地俯瞰中国,并且回望过去,对于这些民营企业家来说,显然是一种更高度的提升,其效用将内化于这些企业家的价值观建构与使命感养成上。
马云的“当官”和更多中国企业家的“走出去”,让人们于经济新常态下,看到了中国企业发展转型的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