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记者易全]20日是个星期天,也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日,南国深圳依然悬挂高温黄色预警信号,35°C的酷热让许多人难以招架;尽管如此,深圳的收藏一族却在这高温炙烤中走出家门,饶有兴致地参加当天上午在档案大厦举办的一场收藏展,以及下午在市民中心举行的一个收藏讲座。
上午的收藏展是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深圳市收藏协会主办的“收藏文化进社区及民间收藏文化知识讲座活动”第四场——“叶腊石收藏展”。展览现场邀请到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全国民办博物馆联合会副主席、深圳市收藏协会韩昌晟会长,为市民作了一场“新形势下民间收藏的探索”知识讲座。韩昌晟条分缕析地讲解了今年国家文物局关于民间收藏的各项文件精神;他并与现场听讲的藏友,就目前民间收藏的形式等热点问题,现场与藏友进行了积极探讨,共商民间收藏该去向何处的宏观大计。

下午在市民中心举行的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市文物局主办,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博物馆、深圳市收藏协会承办,深圳市国学文化研究会、深圳市斗室空间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收藏文化大讲堂”系列之《宋瓷鉴藏入门》。讲座由原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调研员刘涛主讲。
刘涛从宋代瓷业两大系统开讲,他并提供了北京故宫馆藏、大英博物馆藏及日本京都大德寺所藏的宋代精品瓷器图片,以让市民更清晰地了解宋代瓷器特点。他还将宋瓷审美与明清瓷器的审美进行了对比,从鉴藏风气和文人趣味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两大瓷器在工艺上的区别。

宋代(包括与之并世的辽、金、西夏等王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昌盛时代。宋代瓷业大体可分为白瓷(包括南方青白瓷)和青瓷两大系统。前者以定窑、景德镇窑等为代表;后者以耀州窑、汝窑及一脉相承的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最负盛名。此外,以“化妆土艺术”为特色的磁州窑类型瓷器及黑釉瓷器等,也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鉴藏风气和文人趣味较两宋都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清代,宫廷工艺将以“贵”为美的装饰风格推向极致,并影响到几乎整个有清一代的工艺生态。这一点与两宋以及晚明时代,由文人士大夫和民间艺人引领文化消费潮流的情况迥然不同。宫廷工艺的价值取向是“明尊卑,别贵贱”,因此它往往最大限度地追求材料的珍奇、工艺的精致和完美。而美与工艺的关系,有时又是疏离的或相悖的。高超的工艺是双刃剑,它能创造美,也能毁灭美,当工艺一旦越过“合目的性”的界限,就容易走到美的反面。过分雕琢,这也是清代瓷器,特别是乾隆以来的官窑瓷器,为后人诟病之处。
讲座结束后,刘涛还将其准备的多份宋瓷鉴赏研究资料赠与现场观众,他并认真细致地解答了现场观众有关瓷器鉴赏的疑问。

虽然天气酷热,但深圳藏友的热情投入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收藏文化进社区及民间收藏文化知识讲座活动”、“收藏文化大讲堂”恰似酷暑中为藏友送上的甘霖,让人们为之兴奋和陶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