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记者刘渐飞 通讯员 项俊平】 虾在稻中长,稻在虾中旺。11月17日,第十四届武汉农博会在武汉国博拉开帷幕,首次参展的湖北沙洋广华农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洋广华农工贸”),借助一方小小的展台,将他们长期坚守的“稻虾”亮相,赢得一片喝彩和赞誉。据“沙洋广华农工贸”总经理王铭介绍,参展的富硒米、香粳米、再生米非常抢手,短短两天时间,吸引了上万计的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购物,累计销售大米2000多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个正在培育中的小品牌,首次亮相大型农博会居然引人侧目,如此惊艳,令人折服。用王铭的话说,“沙洋广华农工贸”的今天,可不是秀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乍看上去,“沙洋广华农工贸”种植的水稻,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水稻,却在江汉平原上创造出一种广为称“稻”的生态、有机种植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创新“稻”路。
“稻”入多元价值生态链。按照“减麦、增稻、创特、引智、促劳、增效”的工作思路,“沙洋广华农工贸”围绕水稻,“稻”入小龙虾、“稻”入青蛙、“稻”入蛭、“稻”入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创新农业,在原有稻麦两季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和扩大再生稻、虾稻、富硒稻等种植新模式。
“稻”入创新科技。“沙洋广华农工贸”这双“泥巴腿子”不走寻常路,敢于攀亲专家学者,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省富硒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布局调整,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农产品种养加工。“稻”入传统生产方式。耕地轮番休耕,保持土地营养。广施猪粪、鸡粪等有机肥。
因为“稻”入了上述的科技、内涵和业态、“沙洋广华农工贸”的水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稻,而是一株非常“稻”。王铭说,“沙洋广华农工贸”是一个具有六十余年厚重历史的国营农场,地处江汉平原的腹地。之所以敢于“稻”入新的理念、新的尝试,底气源于它的一水、一土、一树和一区。
据了解,“沙洋广华农工贸”的农田灌溉用水一部份取自荆门生活取水源的漳河水,一部份取自北京生活取水源的汉江水,水质清澈。公司周边无重化工业污染源,空气清新,以水杉为主体的森林覆盖率达30%。被众多专家确认为一块适宜生产绿色、生态、安全、高端农产品的绝佳区域。
每一粒饭米,都有一种独特的香息。每一粒饭米,都有一种特殊的品味,每一粒饭米,都有一种特别的品质。在“沙洋广华农工贸”参展的五大系列十五种大米中,有一款大米,在市场上极为稀少,唯“沙洋广华农工贸”独有,它就是沙洋绿杉“富硒米”。
2016年8月,“沙洋广华农工贸”联合武汉大学富硒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在公司基地以“红莲型珞优9348富硒杂交稻”标准化栽培为突破口,生产、加工湖北标准版的“富硒米”。
基地聘请朱英国担任首席科学家,着力研究富硒水稻的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最佳生产配组,通过核心品种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与稻米生产和加工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从而形成富硒稻米产业链。
硒,稀少。适当增加膳食中摄入量,可以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对癌症、心血管等疾病也有治疗和改善效果。
因此,食以“硒”为贵。“经过研发,当年,我们产出了湖北首款标准版的富硒米,并形成富硒水稻生产标准和富硒稻米标准。湖北富硒产业因此结束有产品、无标准的历史”王铭说,“今年富硒稻仍然丰产。就在我们紧张筹备湖北省富硒水稻、大米生产、加工标准发布会的时候,朱院士却离开了我们。但他未尽的事业,我们将继承和光大。”可以告慰朱院士在天之灵的是,在此次农博会上,湖北版的”富硒米”广受市民欢迎,单品日销2000公斤,成为农博会的畅销米之一。“沙洋广华农工贸”不按常理出牌,除了带上二十多种农副产品外,还独出心裁地带上了两个电饭煲。一个煲粥,一个煲饭。米的香味,悄然弥漫整全会场。
展台前,人如潮涌,前来品尝的人群,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半天时间,我们原先准备的3000个饭碗,就用光了,不得不临时采购2000个备用,现在看来,仍然不够用。”“沙洋广华农工贸”旗下绿杉米业总经理马连军兴奋地说,“当初,我们决定带上电饭煲参展,许多人还为我们捏了一把汗,认为弄不好,会砸了自己的锅。但我们仍然不改初心。”
“沙洋广华农工贸”的自信,来自米的品质。在“沙洋广华农工贸”的眼里,展台,就是擂台。电饭煲,就是营销的利器。一粒饭,就是品质无声的宣言。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口口相传,一句“到广华吃饭去”口号,成了本届农博会的一大热词。目前,“沙洋广华农工贸”绿杉商标被认定“湖北省著名商标”。企业还相继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三体系”认证、有机农业认证、良好农业A级认证和有机水稻认证、良好农业规范一级认证(GAP+)。2015年被武汉市政府确定为市级储备粮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