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西安5月27日电(记者王同文 李学坤 EETV《生态环境频道》记者刘建华)记者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 2019—2020年秋冬季期间,陕西省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与上一个秋冬季相比,全省13个市(区)的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关中8市区全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相关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据介绍,2019—2020年秋冬季期间,陕西省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结构调整、联防联控、污染管控和信息公开,全省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与上一个秋冬季相比,全省13个市(区)的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关中8市区全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相关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打赢秋冬季攻坚战的系统谋划
一是强化完善汾渭协作机制,自2019年12月,省委书记胡和平主持召开了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加强了汾渭平原区域协调和联防联控机制,提升了协作小组办公室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晋豫陕三省协作治霾更加有力。二是不断强化组织领导。2019年9月,省长刘国中主持召开全省大气污染治理2019-2020年秋冬季攻坚行动工作部署会,安排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工作任务,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并形成市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亲自调度、亲自督办、亲自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2019年1月以来,制定实施了《陕西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陕西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2019年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等配套文件,紧盯重点、精准施策,提出了一系列治源头、管根本的重大举措,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结构优化,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一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截至2019年底关中地区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4759户,实现动态“清零”;对全省纳入改造范围的7家钢铁企业有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67台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和699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252家重点工业源完成烟气在线监控设施安装、联网;关闭或搬迁11家位于城市建成区的重污染企业,升级改造19家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对275家企业开展了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二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2019年关中地区关停10万千瓦以下燃煤热电机组4.8万千瓦;完成清洁取暖替代115.8万户;全省拆改燃煤锅炉1432台,实施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501台,完成集中供热站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96台;全年建设装配式建筑780万平方米,建设绿色建筑共计9148万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建成装机1864万千瓦。三是不断完善运输结构。2019年陕北能化基地新增一条亿吨能源外送通道;全年产销新能源汽车9.35万辆,累计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18.75万辆。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运营柴油货车和老旧燃气车12.1万辆;依法取缔“黑窝点、桶子加油点”158个,查处流动加油车99辆,查处不合格油品315吨;全面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新建机动车遥感监测设施33台套。四是加快改善用地结构。全省共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2544公顷;建立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在2748个施工工地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在1046个企业实施围墙、喷淋、覆盖和围挡等防风抑尘措施。新增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6717台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4%。
加强联防联控,强化完善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一是坚持区域协作,推动协同治霾。积极发挥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组长单位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协同治霾,配合生态环境部制定《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明确汾渭平原各市秋冬季治理目标和措施,实施清单化管理,有力有序推进工作。实施了《汾渭平原“黑加油站点”联合治理攻坚行动工作方案》,落实“黑加油站点”联合治理等措施,查处“黑加油站、黑加油车”146个,推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取得新的成效。二是不断完善健全汾渭平原区域协调常态化工作机制。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建立了常态化的区域协调机制,做到了工作信息沟通无障碍、重大事项落实不打折扣;建立了快速、统一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动机制,2019-2020年秋冬季期间,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共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2轮次,实现11市重污染天气应对时同向发力、协同治理。
加强污染管控,持续提升大气环境治理能力
一是坚持强力管控,全力“削峰降速”。指导各市(区)动态修订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实现关中地区7925家企业和3961家建筑工地全覆盖,落实差异化减排、分类施策的要求,针对不同工艺、工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排措施,实现一企一策,因地制宜,避免减排比例“一刀切”,确保达到减排实效。二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2019年11月前,指导各市(区)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组织关中8市(区)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2019-2020年秋冬季期间,通过定期组织会商研判,先后发布关中地区预警提示函3次,汾渭平原预警提示函2次,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通报35期;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启动2019-2020年秋冬季专家驻点及专家会商机制,专家组每周对未来168小时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并就污染防控提出治理措施及建议。目前,“一市一策”工作在原有关中8市(区)的基础上已推广至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并在咸阳市秦都区和兴平市等县、区开展了“一县一策”试点工作。
持续信息公开,广泛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一是加强空气质量信息发布。2019年继续在省生态环境厅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空气质量”栏目,发布我省秋冬季大气攻坚行动信息、空气污染成因专家解读以及每天的空气质量预报,实时动态更新空气质量数据。2019年10月-2020年3月微博、微信上发布有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信息1700余条。二是不断曝光涉气违法企业。秋冬季期间在省厅网站、“两微”平台、省级有关新闻媒体上及时通报涉气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情况,针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落实不到位、涉气企业排放不达标、扬尘污染监控不力等问题曝光违法违规企业信息,倒逼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三是继续积极构建全民行动的格局。2019年六五环境日启动“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环保志愿者总动员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各类媒体发出征集信,面向全省公开招募环境监督员,定期监督盯防大气污染为主的污染源,利用“陕西环保公众监督互动平台”便捷举报环境污染信息,促进公众共同传播绿色理念,促进社会共享共治,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攻坚行动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葛晗梅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上,陕西省大气环境办公室主任姚晓军、副主任倪文等回答了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中国环境报、陕西日报社和西部网等媒体记者就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过程中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面临什么问题和困难等相关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