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1月25日天津讯]新春佳节将至,众多市民又迎来了家人团聚、安排出行,屯购年货的消费高峰期。记者在市场监管部门采访时了解到,每每佳节过后,就会迎来各类投诉的高峰期。使市场监管人员疲于应对。如何安心过大年,避免消费陷阱?是每个消费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天津市河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梁刚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护好人身财产安全是第一位,其次还是消费者自身要树立安全消费意识。根据执法经验和综合投诉分析为消费者提供以下六点消费指南,帮助消费者“排规避消费过程的购物陷阱。
买年货,线上线下购物均要选正规商超
实体店和线上购物都要选择正规商超。在实体店购买,最好到正规商场超市选购,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果是线上购物,要到正规电商平台,合理行使“七日无理由退换货”的权利。同时,网络购物时,要注意选择信用良好的商家,重点核对商品的页面价格与结算价格是否一致。购物时要注意留存相关活动页面截图,保留支付凭证。每年临近春节的时候,快递行业收发件进入高峰期,天气原因也让快递运输环节受到影响。对此,消费者网购年货请规划好时间,以免出现过年前收不到货或者假期退换货的情况。
理性对待商家促销,防止上当受骗
春节愈近,街头巷尾的小商铺年货促销就愈多。消费者在购置年货时要价比三家,理智购物。选购商品时,一是理性看待商家促销打折活动,轻信商家的宣传噱头和低价诱惑,注重商品质量,不轻信商家所谓的“特价”、“清仓价”,切莫被低价冲昏头脑,盲目消费,应着重考虑自己实际需要;二是参加促销打折活动时,要详细了解促销原因和促销规则,要特别注意促销信息、时间使用期限等;三是购买商品或服务后要主动索要发票并妥善保管,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商家协商处理。
以“扫码送礼”等形式吸引消费或以“扫码送礼求关注”的形式,这种扫码消费容易使个人信息被他人盗取,用于欺诈或诈骗。对此消费者要注意:(一)切勿随意输入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二)不扫用途不明的“二维码”、不抢来源不清的“红包”、不点有风险的网站链接和弹窗、不回来历不明的短信、不给身份可疑的人转款。
食品安全要警惕,吃团年饭要留心
春节期间食品消费非常旺盛,消费者在选购包装食品时,要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好,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说明是否清楚;购买散装食品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霉点、异味、变色、变质等问题。此外,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在大型超市和正规市场购买食品,这些地方的食品安全更有保障。特别是在选购进口的肉类时,一定要在正规的超市、市场购买,同时可以使用微信等扫进口肉类的追溯码,来查看是否票证齐全、是否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等,来确保进口肉类的安全。
吃团年饭就餐时,应注意查看餐厅是否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健康证等相关证照。就餐前要注意查看食物是否新鲜、是否烧熟煮透,就餐后索取发票等凭证。建议消费者选择食品安全条件较好、设施齐全的餐厅就餐,最好是选择实施“明厨亮灶”的餐厅。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外出消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勤洗手、戴口罩,适当减少聚会,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
预付式消费,多看评价按需充值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纠纷不断,商家跑路等问题层出。春节期间,正是各类商家促销爆棚的时候,对于美容美发、健身、洗车、社会学习、教育培训等机构的预付式消费方式,消费者应全面考察企业信誉和经营状况,重点关注其他消费者的点评,对卷款跑路问题频出的行业企业应当提高警惕。
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按需充值,切勿盲从,勿轻信超低折扣宣传,以免遭遇无良商家卷款跑路。
老年消费,警惕以赠小礼品为由诱导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
过年时子女给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时要注意识别,谨记“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防范保健品夸大和虚假宣传。所有保健食品均不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功能,更不具有预防“新冠肺炎”的功效。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疾病患者,切勿听信不法商家对保健食品的虚假广告和夸大宣传,更不要将保健食品用于治疗疾病,以免延误病情。
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经营企业购买,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保健食品经营者在经营保健食品的场所、网络平台等显要位置都标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等消费提示。
同时,为人子女也要提醒老年人,一些经营者往往借年节以“感恩答谢”“回馈老客户”等名义,组织老年人免费参观旅游并赠送鸡蛋洗涤用品等小恩小惠,诱导老年人购买假冒伪劣保健品。
此外,微信朋友圈也需要警惕。对于发微信朋友圈说“买产品”或者是“集赞”可以参加所谓的低价国内游、境外游等行为,要提高警惕,严防老年人上当。
家政大扫除,记得查看上门服务人员健康证
春节前夕,是家政服务“旺季”。消费者选择家政服务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选择正规家政服务企业,并签署正规劳务服务协议书,对履行期限、服务内容、服务费用和节日期间的特定时间段的费用等事项要明确约定。其次,注意查看上门服务家政人员健康证等证件。再有督促家政公司和家政人员对照服务约定,特别是节前节后的服务时间提供家政服务,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服务纠纷。接受完服务后,要当场检查清扫结果,避免事后纠纷。不要与家政服务人员“私约”,避免出现问题后难以维权。(孙海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