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晓宇
2023年已拉开帷幕,“滞胀”格局对于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仍在延续,中国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显效,国内经济复苏脚步加快。
2023年伊始,随着“阳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餐馆门口排起了长队,商场的霓虹灯点亮了夜色,川流不息的车辆正赶往不同的工作及生活场所……一幕幕忙起来、热起来的场景是消费复苏的标识,似乎也在预示着,新的一年从经济到各个方面都会更好。随着各地疫情快速过峰,如何刺激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下一个阶段即将迎来的话题。
宏观调控不能替代改革
要严格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一切能够搞活经济的手段都应该使用。经济如同一个人的健康情况。一个人如果要身体健康,应该是内在机制的完善,必要时打针吃药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这毕竟是处于辅助地位,主要是靠身体内部机制的完善。经济亦是如此,经济能够顺利地发展、解决结构问题,主要靠机制的完善。
宏观经济调控好比是外来的力量,也重要,但它处于辅助的地位。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情况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宏观调控在实际中比它应该起的作用还要大。这就造成了“宏观调控依赖症”,什么事情都要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发生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率下降,宏观调控。
而且,宏观调控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误导:既然宏观调控这么灵,还要改革干什么?实际上,这耽误了改革。
宏观调控绝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能够替代改革的。有人经常说,核心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就有了种种说法,有的说法是“小政府、大市场”,这个说法有道理,但是不准确。“小政府”意味着政府工作人员少更好,政府管理事情少更好,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大小来衡量,不是一个范围的问题。
还有一个说法是“强政府、强市场”,中国将来是“双强”体制。这个说法也不准。“强市场”就是市场发挥作用,“强政府”意思是好像政府一定处处管到,这也不一定对。比如家用电器,政府不管它,它就起来了。管得越多,产能过剩越过。
明年会不会出现零首付买房?
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甚至可以实现零首付。对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对于购买三套以上住房的,原则上不支持,就是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
从首付比例来看,全国已经有82个城市偷偷摸摸地把首套房的首付比例调整到20%。
你还别惊讶,这可能只是前菜,未来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调,继续放松二套房首付比例也完全有可能。
依我看来,明年就能看到首套零首付买房,2008年我们开始搞房地产以后,用两条准则可以总结我们这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
一,在不降房价的情况下,努力让购房者觉得房价降了,以此释放购买需求;
二,实际房价开始下降的时候,努力稳住局面,让购房者以为房价一直保持稳定。
这次经济会议以后,无非就是准备执行第二条准则,比方说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比方说1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创历史新高。
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还是很有钱的嘛,根本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拿不出钱买房,完全可以释放足够的消费潜力进行改善性购房。
所以央行说了,未来我们会在改善性需求发力,减少妨碍消费需求的政策。比如,降低首付款,或者延长贷款年限,就是比较直接的整改方案。
明年不乐观,但也不悲观。救市还需要更强的 特效药 。结合两次 天花板 会议的表述,其实 2023 年,房地产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和底线。
一个是上面提到的债务风险底线, 绝不能走老路 。也就是这轮救市,不论是调整 三道红线 的标准,还是给民企放开融资渠道,这些钱,都不是拿来扩张的,是拿来盖楼还债的。
另一个,就是接下来要提到的 保交楼 底线,房企不能死。大面积停工的现象将会有所改善,疫情影响正在逐渐式微。
我还有一个预测:2023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会在低位运行,跌幅收窄。
我们看回近 5 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疫情前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其实是很平稳的,累计同比增速保持在 9%-11%。后来经历疯狂复工复产,2021 年开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 38%。
再到疯狂打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进入负增长轨道。
截至 2022 前 11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 12.39 万亿,增速降到了 -9.8%。而实际上,同期全国房地产销售额只有 11.86 万亿,增速降到了 -26.6%。盖的比卖的还是多。
普遍券商投行观点认为,在楼市没有明显复苏的情况下,今年房地产投资依旧是负增长。有券商在一份研报中预计,在乐观、中性、悲观的假设下,2023 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8%、-11% 及 -13%。
北京应该考虑取消小轿车车牌摇号制度了
2022年车市已经收官,经历三年疫情冲击,起伏中的中国车市,来到又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2023年,向左还是向右?稳守还是反击?人们各有答案,也各怀期许。
结合当前汽车市场发展阶段、结构性趋势性变化,以及面临的主要风险,2023年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宜更多关注更新升级消费。当前在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中,车龄超过6年的大致有1亿辆,已经进入更新升级阶段。这些车辆每年更新1%,将拉动汽车销量增速约4个百分点。促进更新置换需求加快释放,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较大空间和弹性的政策发力点,甚至将成为促进汽车消费的中长期政策重点。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将新能源汽车补贴从购买环节,向充电费、停车费、保险费等领域延伸。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小区,实施充电设施进社区、进高速、进景区、进公共停车场(位)。鼓励城市巡游、分时租赁、互联网出行车辆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并在运营牌照、管理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进一步提高政府、国企、事业单位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和标准。
其次是出台汽车更新置换鼓励政策。在本轮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后,2023年继续针对释放更新置换需求出台政策,实现政策接力和精准发力,促进市场稳步增长。对置换更新车辆的,以及以家庭为单位增加购买车辆的,继续执行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对更新或增购车辆为纯电动汽车的,依据不同标准给予购车置换补贴;在汽车限购城市,2023年对纯电动二手车交易。
三是将购车款纳入个人所得税抵扣项。在2023年,依据价格、是否新能源汽车等标准,将消费者购车款按一定比例作为个人所得税特别抵扣项,一次性或分期纳入个税抵扣额度。
四是促进汽车信贷消费。鼓励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依据消费者信用状况和车型,在利率和账期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汽车信贷产品。对置换更新,特别是燃油汽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的,给予优惠利率或贴息。
其实,重要的一点是,北京小轿车车牌摇号制度应该寿终正寝了,因为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饱和状态,实行汽车保有量封顶政策刻不容缓,应该马上停止维持汽车保有量增长的限量增长措施,代之以调动现有存量资源、合理配置小轿车使用为目的存量调节政策。
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的饱和点是多少呢?一些专家的估算是合理保有量550万辆,最大饱和量650万辆。
北京汽车保有量封顶,政府不再控制机动车增量资源,存量资源都在汽车使用者手里,也就无法也无须执行机动车牌摇号制度了。从2011年实行这个制度以来,这个制度越来越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越来越背离秉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初衷。
车牌不仅变成了个人的资产,更成为违法交易的盈利工具,一些人为了买到车牌甚至不惜假结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法律问题。由于把车牌的使用权固定化了,本来具有很强流动性的汽车使用也被固化了,有了车牌的人被迫永久占有车牌资源,即使不用车也不敢轻易放弃车牌,而急需用车的人却没有车牌资源,只能违法租用。
现在,北京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不少有车族开始不用自己的车了,北京车辆的空置率越来越高。机动车摇号制度只能继续推高已经虚高的机动车保有量,对改善和方便公众出行的价值却越来越低。既然已成鸡肋,丢弃就是了。
至于汽车保有量封顶以后,北京汽车市场的流动性会不会大幅降低、新车销量会不会锐减的问题,我以为这是多虑了。按照目前北京汽车保有量677.5万辆看,只要每年更新十分之一,就是67.5万辆销售数量。由于激活了车牌使用效能,消化和减少了许多空置汽车,北京汽车市场的活力会有所增加。每年存量的盘活应该可以替代原来的20.5万辆左右的新车增量损失。
同时,打通北京汽车市场与外地汽车市场的渠道,促进北京二手车出京进入外地市场,在全国汽车市场形成阶梯市场格局。这完全是可能的。目前,中国的汽车市场还是以新车为主的销售格局,2020年新车销量是2531.13万辆,而同期二手车销量为1434.14万辆。按照有关机构预测,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二手车销量将超过新车销量。在美国汽车市场,新旧车的销售比为1:2。以此估算,北京的二手车市场还有大幅增长的潜力,目前北京92%的二手车销往外地,新车在北京的市场空间仍然是非常大的。
同时,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使用费用,收取车辆拥堵费等来提高私家车使用的成本。
从车牌摇号制度转变为车牌拍卖制度,汽车市场管理从行政干预转变为市场调节,对北京市政府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北京迈向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北京有望率先从特大城市交通困局中解脱出来,恢复北京的正常交通功能。
促消费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烟火气既是人们病后安慰身心的良药,也是线下消费恢复的信号,更是一个活力涌动的中国按下经济复苏“快进键”的微观写照。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新一年经济工作任务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3年经济工作五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并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恢复和扩大消费,具体工作该如何展开?
近期,多地大手笔发放消费券,使用领域集中在住宿餐饮、家电、文旅等行业。
各地普遍通过满减的方式发放消费券,以线上发券、线下核销为主。消费者可登陆相关APP领取消费券,在特定领域消费满额后,支付时直接进行抵扣。
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数字消费券已在节假日期间被多轮发放,成为地方政府刺激居民消费、提振市场信心的有力方式。
消费券使用效果如何?根据国内不少研究团队的测算结果,消费券对于GDP的实际拉动效应多在3倍左右,即1元消费券能带动3元左右的消费。
有些专家认为消费券可能引发公平问题,关键在于加大定向投入。现在困难人群、农村县域消费以及中小微城市等重点人群确实面临很大困难,可能需要这方面的提振。餐饮、旅游、家电、汽车换新这些重点领域的消费,也可以作为重点考虑。现在来看,消费券不仅在短期内可以刺激消费,也可以长期促进消费的升级换代,带动企业生产方面的作用绝不容忽视。在刺激当前消费也促进长期消费的过程中,2009-2012年的家电下乡,在推进零售,防止经济陷入衰退,起了巨大的作用,它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差距,加快了高耗能家电的淘汰。经过十几年新一轮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家电、手机、电脑这些用品下乡,正好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是今年消费振兴的重大领域。
网盘强烈建议,可以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学习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在应对疫情过程当中的一些成功经验。有好多人说中国老百姓会把钱存起来不消费,或者说我们底数不清,中间会有腐败寻租等问题。那是太低估我们政府的执政能力了,现在大数据时代,底数很清楚。直接发钱当然要制定方案。具体到今年,马上可以做的事就是发消费券、发钱,制定方案,给出时间表,然后把消费先拉起来。
对待中高收入消费者,这种客户有购买能力,但是这类客户群体见多识广,这个时候必须采取有尊贵化的内容去打动客户内心,让客户觉得自己的就是不一样,比如说:茅台酒,喝茅台代表着地位,代表着面子。
除了消费价格和品质之外,中高收入消费者更关注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场景感、仪式感、专业性,成为他们的情感驱动。换句话说就是“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体验”,并通过消费给自己贴上某种身份标签,拥有某样物品、某些经历,从而希望自己成为某种有“身份”的人。
作者何晓宇: 政信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证监会首批成员、资深证券金融专家,著有《财富之争》、《互联网金融逻辑》、《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等多部金融作品,主编《新共赢生态》、《新时代金矿》、《政信金融业教程》,在金融证券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接受德新社、朝日新闻、证券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