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张佳乐 崔岳莺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投诉平台与来电来访渠道日益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的重要窗口。然而,这一机制却被部分职业索赔人恶意利用,他们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通过大量恶意举报,不仅让众多企业苦不堪言,更让监管部门陷入疲于应对的困境。这一乱象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挤占了真正需要维权的渠道,还占用了宝贵的社会资源,扰乱了市场秩序。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共监测到2.4万个“职业索赔人”发起了高达73万件的索赔投诉,其中不乏以食品为由的恶意投诉,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22万起。这种以打假为幌子,实则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已成为营商环境中的一大毒瘤。
为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近日正式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明确将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作为重要内容,为这些职业索赔人戴上了“紧箍咒”。
明确界限,从严审查
《重点举措》强调,对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将从严审查,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这一举措旨在区分正当维权与恶意索赔,确保法律资源的精准投放,避免“小过重罚”或“过罚不当”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细化措施,源头遏制
针对职业索赔人常用的夹带、调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手段,《重点举措》明确规定,这些行为将不适用惩罚性赔偿,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出台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行为,给予宽容处理,旨在从源头上遏制职业索赔人的牟利冲动。
畅通渠道,鼓励正当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规制职业索赔行为并不意味着摒弃社会监督。《重点举措》提出,要鼓励“吹哨人”举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发挥惩罚性赔偿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作用。市场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区分正当维权与恶意索赔,支持消费者和公众依法、依规进行打假、索赔和维权,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
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重点举措》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性措施,包括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全面深入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机制等,旨在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市场监管领域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建立和维护秩序井然、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
随着《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的出台,职业索赔乱象终于迎来了法治的曙光。这不仅是对企业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更是对市场秩序和社会资源的有效维护。我们期待,在法治的引领下,市场能够回归其应有的秩序与活力,为消费者和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