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新民 商英英) 近年来,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了网红零食的兴起,从色彩斑斓的糖果到造型各异的糕点,这些零食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在这些看似诱人的零食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安全隐患。
网红零食的兴起与现状
网红零食以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口味和便捷的购买方式迅速走红。从早期的“脏脏包”到如今的“蜡瓶糖”、“彩虹糖”等,这些零食不仅在网络平台上大肆宣传,还通过直播带货等渠道迅速扩散。据统计,仅在电商平台,某款网红零食的月销量就可突破数万件,显示出其巨大的市场影响力。
网红零食的安全风险与真实案例

“三无”产品泛滥,健康风险高
“蜡瓶糖”是一款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网红零食,主打“纯手工”制作,颜色鲜艳、造型多样。然而,多家权威机构发布提醒,称很多“蜡瓶糖”属于“三无”产品,原料不可靠,部分产品经检测发现含有多环芳烃这一致癌风险物。尽管有权威提醒,但仍有部分商家在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销售该产品,导致消费者面临健康风险。
电商平台食品抽检不合格,监管漏洞显现
电商平台作为网红零食的主要销售渠道,其监管力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权益。然而,近年来,电商平台上的食品抽检不合格事件频发。


例如,抖音平台上的良宝源LiangBaoYuan旗舰店销售的枣夹核桃(灰枣夹核桃)霉菌数不符合相关产品执行标准要求;

河南九味宽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汤肥牛小面,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河南盛峰华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地道猪肉肠(原味),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这些事件暴露出电商平台在食品监管方面的漏洞和不足。
食品广告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不惜进行虚假宣传。例如,北京擎天数康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腹和-MAXIR益生菌,发布“改善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等虚假广告内容;北京美也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轻时·白番茄烟酰胺饮品,发布“美白淡斑、提亮嫩弹、抑制黑色素”等虚假功效内容的广告;北京荡荡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七色糙米大组合,发布含有“富含膳食纤维”等内容的虚假广告。这些虚假宣传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冒用科研机构名称,损害消费者信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零食开始打着“农科院”“农大”等旗号进行宣传,但实际上很多产品并未得到相关科研机构的认证或支持。例如,一些商家在商品包装或宣传中使用“农科院”“农大”等字样,但并未得到相关机构的授权或支持。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并损害了科研机构的声誉和权益。
网红零食陷阱的成因
平台审核不严
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在网红零食的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这些平台往往疏于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导致大量不具备生产资质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得以流通。
消费者盲目跟风
部分消费者在购买网红零食时缺乏必要的判断力,盲目跟风购买。他们往往被产品的外观和宣传所吸引,而忽视了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虽然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有着严格的规定,但监管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漏洞和不足。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监管漏洞,生产和销售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零食。
如何避免网红零食陷阱
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在购买网红零食时应保持理性,不要被产品的外观和宣传所迷惑。在购买前,应仔细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和生产厂家等信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同时,消费者应学会辨别虚假宣传和冒充科研院所的行为,避免被误导。
加强平台审核力度
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应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力度,确保所售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商家,平台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加大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红零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和商家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网红零食的陷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审核力度,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红零食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