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金薇)“喝第一口时,咖啡味道浓郁,越往后越是玉米的香甜。”10月8日,在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上,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巴彦玉米”全国首家玉米咖啡店“叶尼塞咖啡”开张营业,“玉米拿铁”独特的口感让顾客赞不绝口并迅速走红,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品尝的新宠。
这款融合了咖啡香醇与玉米甜香的饮品,更标志着巴彦“小园玉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巴彦“小园玉米”系列产品一路高歌猛进,畅销全国。此次再度土洋融合、中西合璧,成为哈尔滨创新创意赋能农产品、打造全新文化IP的又一典范。

一杯“玉米拿铁”装满创意赋能
陈列着满满“尔滨”元素的吧台内,咖啡师运用拉花技术,稳稳地在一杯咖啡上写下“玉米拿铁”四个字,然后端到顾客手中,浓浓的香气迅速在店内弥漫开来。

“将玉米与咖啡相结合,这么有创意的点子,其实是我和几个朋友闲聊时碰撞出来的灵感火花,把质朴的田园气与都市时尚风相融,给咖啡注入更多膳食纤维,让健康饮食既紧跟时尚又接地气。”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立娟说,店名叫叶尼塞咖啡店,寓意巴彦“小园玉米”能够像叶尼塞河一样发源中国,源远流长,借着向北开放的契机,不断完成中西合璧,享誉世界。
“玉米拿铁”的推出,是巴彦“小园玉米”系列产品在创新路上的又一里程碑。自从脱贫攻坚起步以来,巴彦“小园玉米”就扎根黑土地,不断探寻创新创意赋能。2011年,第一碗“方便大碴粥”推向市场,紧接着,系列玉米深加工休闲食品也相继问世,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拿下了中国绿色环保产品和中国自主创新产品认证,获得了中国“一乡一品”认定,曾斩获上亿元的订单。

“就比如说‘方便大碴粥’,通过专利技术,让做玉米粥和泡方便面一样简单,其中不知更换了多少次设备,经历多少次失败。”回顾创新之路,孙立娟不无感慨。巴彦“小园玉米”迅速崛起,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是强大引擎之一,从一粒种子到产品研发,农业前沿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案例随处可见。今年,孙立娟与巴彦县富江乡合作推出了“我在龙江有小园”的种植活动,在巴彦“皇后村”种植了百亩富含花青素的“紫玉米”,带农惠农效果明显。接下来,科研团队开展的是玉米醋、玉米肽、玉米花青素胶囊等研发,“万企兴万村”行动成效在这里持续扩大,更多农民搭乘产业快车,享受到更大实惠。
万亩“金棒棒”,撬动乡村大振兴
去年“尔滨”冰雪季,巴彦“小园玉米”热饮曾在冰雪大世界暖心赠送,一战成名;今年哈洽会期间,巴彦“小园玉米”再度凭借软糯香甜“圈粉儿”无数。
小小玉米棒,一端撬动大市场,一端连着乡村振兴。小园有机种植,以其无农残优势,让消费者更放心,农户也从中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回报。

金秋时节,巴彦县兴隆镇中兴村的脱贫户董国强将自家小园的玉米进行扒皮晾晒,黄澄澄的“金棒棒”排行列队,成为庭院经济增收致富的一道景观。“一亩地能产3000多穗,企业上门回收,亩收益达两三千元。”老董说,关键这活儿还不累,守着家门口把钱就挣了。
在巴彦县,像老董一样种植“小园玉米”的农户多达3500余户。开春的时候,有专人将种子、有机肥送到家,农户不用投入一分钱成本,就能启动生产。种植全过程有明确的规程遵循,企业还给出收购保底价,推广种植迅速发展起来。如今,巴彦“小园玉米”的种植模式已不止局限于巴彦县,扩大到大庆、泰来等地,成功经验被一遍遍复制,种植规模也突破万亩。
深化“粮头食尾”,持续做大“玉米宴”
种是金,管是银,加工才是聚宝盆。在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多条生产线同时开动,刚从小园收获的玉米棒被直接运送过来脱粒、煮熟、烘干、磨粉、封装……完成华丽转身。在持续深化“粮头食尾”进程中,一餐有吃有喝的“玉米宴”正在逐步做大。

拿起一盒子玉米精磨粉,孙立娟介绍,这是“玉米拿铁”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经过多遍筛磨的精细粉。由于玉米淀粉分子团较大,比重远超咖啡粉,所以一杯“玉米拿铁”,玉米香甜往往“沉”在杯底,这也造就了特色咖啡的独有黏稠。
除了“玉米拿铁”、小园玉米汁外,“小园玉米”还推出了玉米饼干、玉米曲奇等玉米烘焙食品。孙立娟表示,下一步,她将要和她一起助农的合伙人共同打造一间叶尼塞西餐厅,在药食同源的理念下,20余种口味的玉米面条已经完成研发,不久她就要让“中国意面”走向更广阔市场。另外,还要新开一家玉米素膳餐厅,专门以巴彦“小园玉米”为食材进行烹饪,目前,餐厅正在进行选址。

作为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施单位,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一步步实现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开始进军“三产”融合一体化发展新赛道。
谈及巴彦“小园玉米”的未来发展,孙立娟信心满满。“淡化玉米主食功能,增强其饮品属性,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挖掘玉米的健康价值。通过多年不懈的坚持,黑土地出产的美食已经在全国流行起来,下一步,我们要努力让它闯出国门、走向全世界。”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继续书写着农业与现代化融合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