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李斌 刘卫)赤水河蜿蜒而过,在黔北高原刻下一道深深的酒痕。贵州寻味酒业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片被酱香浸润的土地上,茅台镇的核心产区。这里四季云雾缭绕,空气中浮动着经年累月的酒曲芬芳,每一寸砖瓦都浸透着酿酒世家的传承与坚守。当“寻味”酱酒的琥珀色液体滑过喉间,尝到的不仅是岁月沉淀的醇厚,更是一段镌刻着山河记忆的文化密码。

一粒红粱的千年跋涉
在茅台镇,酿酒的玄机始于一粒红缨子糯高粱。这种当地特有的作物颗粒饱满,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经得起九次蒸煮、八次发酵的严苛考验。寻味酒业精选海拔800米以上坡地种植的红粱,每一粒都承载着云贵高原的阳光雨露。当赤水河的水汽氤氲着酒坊,匠人们将高粱与河心清泉按古法配比,石臼捣碎的沙粒在窖池中苏醒,开启一场跨越四季的蜕变。这不仅是农作物的物性转化,更是茅台镇人与自然对话的古老仪式。
古法酿制的时空折叠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寻味酒业恪守着茅台镇千年传承的酿酒节律。在青砖垒砌的发酵房里,女工们赤脚踩制酒曲,脚温与麦粉的微妙平衡中,微生物菌群悄然繁衍。高温堆积工艺让酒醅在露天环境下完成“二次涅槃”,40℃以上的堆温催生出独特的酱香前体物质。当酒醅进入紫砂陶坛,时间开始施展魔法:一年生产周期、三年陶坛贮藏、一年瓶储陈化,五年光阴在酒体中凝结成琥珀色的记忆。这种对传统的敬畏,让每滴寻味酱酒都成为流动的活化石。
山河记忆的味觉图腾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镇酱酒摔坛飘香的传奇,早已化作中国白酒的文化基因。寻味酒业将这段历史融入酒标设计:青花瓷瓶身的釉色流淌着赤水河的波纹,瓶颈的铜扣镌刻着明清时期的盐运码头。当酒液入喉,仿佛能听见马帮铃声穿越茶马古道,看见商贾云集的茅台渡口,触摸到郑珍《茅台村》诗中“酒冠黔人国”的文脉。这种超越味觉的精神共鸣,让寻味酱酒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
匠心传承的当代叙事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寻味酒业坚持“古法为骨,科技为翼”的酿造哲学。老匠人用二十年经验校准的“观闻尝评”四步法,与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相辅相成;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授的“轻撒匀铺”上甑技艺,在恒温恒湿的智能车间焕发新生。企业建立的酱酒基因库,已收录327种本土微生物菌种,为传统工艺注入科学注脚。这种坚守与创新的平衡,让茅台镇的记忆在现代语境中持续生长。
当暮色浸染茅台镇,寻味酒业的作坊亮起盏盏灯火。酒师们轻抚着紫砂陶坛,如同抚摸岁月的年轮。这里酿造的每一瓶酒,都是山河的馈赠、时间的礼物、匠心的凝结。它不止是酒,是赤水河的波光,是红粱地的风声,是匠人掌心的温度,是茅台镇千年记忆的味觉转译。举杯之际,我们饮下的何止琼浆,更是一段正在续写的文化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