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25日北京讯(宣一飞 李小刚 史亮 )手机上点几下,消费贷款秒到账;信用卡买单直接打折;“国补”叠加分期免息,以旧换新优惠多……这些便利的金融场景正加速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正式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一举推出19条重点举措,为金融促消费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
政策“组合拳”直击消费全链条
这份重磅文件从六个维度构建了金融支持消费的立体框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政策支撑保障。全方位覆盖了从消费能力提升到消费环境优化的完整链条,直指当前制约消费复苏的关键堵点。
最引人注目的是,央行已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和5家系统重要性城商行向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放贷款。这些机构可按贷款本金的100%申请再贷款,显著降低了资金成本。同时文件还要求“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形成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大消费领域获重点支持
《意见》精准锁定了金融资源重点流向的三大领域: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

商品消费升级:金融机构被要求创新优化信贷产品,继续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家电回收及家电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汽车贷款方面,政策明确要求适当减免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切实降低消费者置换成本。
服务消费扩容:政策聚焦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增加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时针对文化旅游、体育、娱乐、教育培训、居住服务等改善型服务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合理延长贷款期限,开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融资业务。
新型消费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领域成为金融创新的试验田。政策明确支持金融机构与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依法合规开展合作,开发适配新型消费特点的金融产品。数字人民币也将在试点地区消费领域积极稳妥推行,提升支付体验。
疏通消费“毛细血管”
当前我国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县域物流配送体系滞后,供应链效率不高,成为制约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的瓶颈。《意见》对症下药,要求金融机构将资源投向文旅体育设施、赛事演艺场馆、医疗养老设施、充电装备、适老改造等消费基础设施领域。
在商贸流通环节,政策明确要支持骨干市场设施、冷链物流基地、乡镇商贸中心、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改造升级。特别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为长期资金进入开辟通道。
“各消费基础设施配套的投资力度会加大,尤其是结合城市更新项目以及存量商业地产项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政策对文旅地产以及商业地产的影响最为直接,利好相关企业后续融资面的扩大。”
多元融资渠道全面打通
政策工具箱中,信贷、债券、股权融资协同发力:
信贷主渠道扩容: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首贷、续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特别是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措施扩大小微企业覆盖范围。
债券市场赋能:支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企业发债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推动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股权融资突破:支持消费产业链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融资,引导私募股权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鼓励发行消费特色ETF产品。
收入与保障:筑牢消费根基
提高居民“能消费、敢消费”的底气是政策核心目标。《意见》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优化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研发具有长期限特征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解除居民后顾之忧。
宏观政策协同上,文件强调要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实施好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同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稳定居民财富预期。
行业数据揭示了政策紧迫性:2024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仅为18%,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服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商品消费已较充分,新型消费需求则日趋强劲。”
支付便利性提升成为优化消费环境的最后一块拼图——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在“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提升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的兼容性,特别照顾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支付需求。
随着19条举措落地,金融“活水”正加速流向消费全链条。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将协同相关部门强化政策跟踪监测,确保金融资源精准灌溉消费领域。这场覆盖14亿人消费生活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