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枫香染 画布上的青花

从惠水县到播潭村的路,是从山中间劈出来的,沿途的寨子和周围参差的枫树,一眼望去,仿佛挂在半山腰。暮春时节,农忙尚早,杨光成便提前忙起来。每日清晨,他便荷着镰刀出门,上山采集枫香树脂。采脂过程与割橡胶相似——但只有百年以上的枫树,才适合采割。树脂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处理后,用杨家祖传的“密法”熬制成枫香油,供染布之用。

枫香染被誉为“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是杨家祖传的手艺。作为蜡染的“孪生姐妹”,枫香染却小众得多,只在黔南布依族及少量苗族村寨里流传。蜡染用刀刻,枫香染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线条更流畅、细腻,花纹雅致古朴,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

枫香印染的图案,多取自黔南山谷之间自然盛开的花朵,以及寓意吉祥的凤凰。经过变形、夸张之后的花纹,既有自然图腾的寓意,也有了工笔画的美感。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把对于生活与美的理解和想象都染了进去。


wangycai64118_b.jpg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

沈从文让世人认识了边城凤凰,记住了湘西的苗族。杨光成也做着沈从文做过的事,一笔一画地,描绘着布依族的美好,出自于性灵的,有如旷野清新的风。不同的是,沈从文用的是文学,而杨光成是在布上作画。

杨光成的家,和他所做的枫香印染一样难寻。几经周折,我们终于在黔南州惠水县城的一隅碰面。穿过良条狭窄的小弄,再踏过一片杂芜的菜地,他才指着不远处一栋八十年代的居民楼说快到了,这其实只是惠水县文化馆借给他暂住的,同时也作为枫香印染技艺的传习所。他的家在雅水镇的播潭村,距县城尚有四十多公里的山路。

一扇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浓郁的枫香味扑面而来,炉子上的火未熄,温着枫香油。一棵百年以上的枫树,一年只可以采两斤枫香油。杨光成的画笔搁在一旁,桌子上铺展着一幅未完成的百子图。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身形瘦削,提笔画画的时候,颇有几分书生的意味。百子图画完尚需一周的时日,浸染又需五六天。时值冬日,气温低,枫香油易变硬变脆,出现裂痕,此时入染,花纹上便会产生“冰裂纹”,在追求完美的枫香印染匠人眼中,这属于“残缺”。

枫香印染可谓蜡染的“孪生姐妹”,同样属于防染技艺,较之蜡染却十分小众。蜡染用刀刻,枫香染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因而线条更流畅、细腻,花纹更雅致古朴,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

枫香染被誉为“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在惠水县是杨家祖传的手艺。其历史并不算长,只有近两百年,且始终伴随着一个“少”字:流传的地区少,只贵州布依族及少数的苗族村寨中可见,习艺的人也少,仅依靠杨氏父子相传,无文字记载。

杨光成的桌台上放着一支笔筒,里面横七竖八插着粗细不一的十来支毛笔。用枫香油在布上作画,道理和中国的国画、书法相通。握笔 、提笔 、运腕 、落笔或曲或直,皆十分讲究,关乎花鸟鱼虫是否生动优美。

“古人读书,十年寒窗才有所成就,枫香油作画没有诀窍,只有下苦工夫练。”杨光成说。他的父亲杨通清花了十多年,才做出心满意足的花布。枫香印染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杨光成顺理成章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然而,即便已有四十余年的功夫,若与父亲比,他仍自愧不如。

屋里连张桌子也没有,无奈之下,杨光成在自己的床上铺开了一张父亲在六十年前染的床单。深蓝色的布面上,石榴、牡丹、寿桃花……不同季节的花朵,一起“盛开”,满满当当的,繁复华丽。午后的阳光从生锈的铁窗户里斜透进来,散落在枝蔓、花瓣和丝丝细蕊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

天性爱美的布依族女子,习惯将床单、被褥、衣裙、背娃娃的带子,生活一切看得见的角落,都用枫香染上有美好寓意的花纹。依据当地的习俗,布依族嫁女儿,一套枫香印染的铺盖做嫁妆是必不可少。待嫁的女儿,头一年便日日坐在机杼前纺纱织布,提前数月将裁剪好的布料送到杨光成家。因为工序繁琐,在八十年代,染一整套的嫁妆需要50多元钱,是一个家庭数月的用度。

为了陪儿子读书,杨光成在惠水县城住了近两年,很久未给村里姑娘染嫁衣。“要看枫香染,最好是要去村子里。”播潭村是他和枫香染的故乡。在那里,枫香染踏着自然的风、雨和季节的行板,依照着时序生长,每道工序具体而翔实,不慌不忙。

春末夏初,黔南的雨水充足,万物生发。枫树开始抽芽,一树的鹅黄浅绿。此时,是收获枫香树脂的时间——只有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枫香树,才是适合割树脂的。仿佛是自然的馈赠,播潭村四周生长着为数众多的老枫树,最大的需好几个人合抱。秋天枫叶红时,整个寨子如坠入燃烧的云霞。

杨光成采枫树脂的林子,离他家的吊脚楼不足百米。采脂时只需砍开树皮,不伤及树干,晶莹的枫香油便从伤口溢出。说来很神奇,枫树也有公母之分,母树才能采脂,母树木质偏红,秋天叶片会变红。布依族人采枫树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树皮不砍一整圈,不伤枫树的性命。

采集好的枫香脂经过加热、过滤、提纯后,与适量的牛油混合均匀,枫香油便制成了。两者的比例,是杨光成不能对人说的秘方。常温下的枫香油是棕色的固体,待需要使用时,便置之于炉子上加热,融化后蘸取作画。冬天是农闲时节,温度低使得枫香油更易凝固,适合描画图案。屋子里生着炭火,孩子们围在身边,丰收之后心里踏实喜悦,这是杨光成最舒心的时刻。

描画好布,剩下的工序便是浸染了。然而,入染的最佳季节却是夏天,染出的布料着色均匀,花纹细腻流畅。浸染时,将画布置于染料中,每一两个小时,捞起来晾晒十来分钟,等待染料氧化,随后再浸入染缸,如此反复五六日。

染布所用的染料是山上长的蓝靛草,用一定量的石灰沤制而成。即便是染料制作,也讲究时序。据杨光成介绍,蓝靛草的收割有两个季节,五月枝繁叶茂,适合采摘叶子,冬天则可收割尚未枯败的杆,春天的染料轻盈润泽,而岁末制作的染料翠色凝重。

染好布后,将其放入热水中,漂洗多次,枫香油融尽,浮色也褪去,蓝布之上,花鸟鱼虫就显现出来。如此算来,制作一张完美的印染布,至少需要等一年的时间。

枫香印染,世人常记住枫香的独特,而忽略了染。在杨光成看来,养护水缸的水才是祖传的绝活。染缸水是枫香染的生命之源,赋予了其灵秀之气。

杨光成心里有个精准的时刻表,一刻也没忘楼下三口染缸里的布,隔一两小时就下楼翻动一下。三口背阴处的大染缸,里面乘着深蓝色的染料,表面浮着一层细小的白泡沫。“这里面是千年不死的活水,微生物在水中不断的运动。” 杨光成说不出里面的原理,但他知道蓝靛染料配方和养护非常讲究,即便是技艺纯熟的染衣匠人,稍不留意便会成为“死靛” ,“水一旦死了,布浸多久都染不上色。”新制的染料都要用陈年的蓝靛做“引子”才能“活”,需要到老染缸里“请水”。

杨光成爱水极其细心,每晚睡前都要仔细查看水的变化,及时调整配方,早晨染布时,根据油渍与染料的融合察看水是否鲜活,然后下布入染。没有科学的解释,这是一套代代相传的经验,但凝聚着祖先的智慧。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

为了追寻枫香染的秘密,我决意探访播潭村。从惠水到播潭村的路,是从山中间劈出来的,沿途的寨子和周围参差的枫树,一眼望去都仿佛挂在半山腰。从高处俯瞰,播潭村的寨子,几十栋吊脚楼,都掩映在斑斓的红叶中。偶尔有鸟飞过,落下几声清脆的鸣啭,山谷显得愈发清幽,颇有几分世外之感。

播潭村里,有两株千年古枫树,被村民敬为神树。一株在村后,需五六人合抱,落下来的树枝,村民从不取之作柴。一株在水井旁,清冽的泉水顺着树根汩汩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年正月初一,鸡鸣第一声,村民们争相来到井边,对着古枫树烧香磕头,相传喝到新年第一口泉水的人,全年都会健康平安。

关于枫香印染的起源,因为缺乏确实的文字记载,对于杨光成,也一直是个谜。布依族中流传着一则传说:热辣的夏日午后,一位少女在枫树下织布,烈阳融化了古树上的枫香树脂,滴到布匹上。她将布匹放入染缸中浸染,又于热水中漂洗后,神奇的事发生了——枫香油融化消失了,布面上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花纹。他们认为此图乃“天意”所成。于是,枫香印染又有“天染”之说。

杨光成的哥哥年届八旬,在播潭村也算德高望重。他的家里,还保存着其父亲早年手抄的族谱。泛黄的书页里记载着这个全部姓杨的村寨的历史:明朝时期,距今大约500年前,朝廷委派一位杨姓将军,从江西带着妻儿到黔南驻军,随后,其亲属家支便定居于山中,繁衍生息,其中一脉就是定居播潭村的杨光成的先祖。

他们逐渐习染少数民族的习气,乃至融为一体。贵州蜡染历史久远,千年前已有文字记载。或许杨光成的某位先祖,因村寨周围盛产枫树,想到用枫脂代替石蜡,以工笔画的技巧在布上作画后入染,因而发明了枫香印染。

枫香染的图案,全部取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山谷中的花、树上栖息的鸟儿,经过想象与变形,形成一套约定成俗,寓意着美好祝愿的纹样。“布依族最重视的是床单,一张精心绘制的床单,最能体现枫香染的纹样精华。”杨光成一一向我指认床单上的纹样,“石榴花、牡丹、蝴蝶、凤凰……”

图案主体四周多以缠枝纹环绕,或主体图形以四方连续纹样延展开来,凤鸟、蝴蝶以及鱼虫等纹饰造型游走其间,完美对称,重复均衡。花卉布局吸收了国画风格,十分紧凑,多而不繁、满而不乱,互不遮盖、重叠,花纹饱满,又自由舒展。

枫香染中,每种图案都是吉祥与美的结合。石榴花寓多子多孙,大瓶牡丹表意是富贵吉祥,蝴蝶是必不可少,因为“福气” 不能少,凤凰比喻太平,寿桃花,不必多言,即健康长寿……一张床单上,把一个人从生到老,所有的祝愿,都满满当当的画上了。

“枫香染也有禁忌,’见龙死,见虎穷’,汉族常见的龙虎图在枫香染中是绝对禁忌的。”杨光成说道,不论贫富、老幼,所用花纹均相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

有一件事令杨光成遗憾至今。

1973年,二十岁的他,应征去修建湘黔铁路。在长沙段时,接到父亲的信,说村寨遭了火灾。当他火急火燎的回到播潭村时,昔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只剩残垣断壁,比损失钱财更让他心痛的是,一本家传的《染谱》也随之化为灰烬,其中诸多纹样、工艺他还未一一领会。

杨光成珍藏着一张父亲杨通清的黑白照片,走到哪儿都带着。照片中的耄耋老人,精神依旧矍铄,头戴八角帽,身上着缎面盘扣长衫,手执毛笔专心作画,颇有古风。在他的记忆里,即便到了80岁,父亲每出门见客,必穿长衫戴帽子。

杨家的祖上,出过两个秀才,因而家风一直重读书。杨通清生于民国初年,上过几年私塾,颇通文墨,书法清秀不失遒劲,三四十年代,做过学堂的先生,晚年时还是惠水县书法协会的会员。在杨永良心中,熏染了诗书气的父亲染的布,画工精细,韵致典雅,格调总高出一筹。

杨永良的曾祖父曾是开染坊的,家境殷实,花溪、盘县的布依族人,也抱着织好的布,翻山越岭的来播潭村找他作画浸染。为防止手艺外传,因此“传男不传女”。杨光成生于1953年,家里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只有自己和哥哥学得父亲的手艺。

他并没有赶上好时代。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饥荒和政治运动的阴影中。

布依族虽然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但是灌溉技术一直十分落后,至今,环绕在播潭村的层层梯田仍然“靠天水”吃饭。脆弱的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父亲和哥哥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染布,他就在一旁看。上山割枫香油、砍蓝靛草,他都在一旁打下手,耳濡目染,熟悉每道工序。

文革期间,华美的枫香染被禁绝。成分不好的父亲隔三差五被绑走,文斗或武斗。素来不卑不亢的父亲,被人反绑着双手,戴着高帽站在台上,要求检讨,十来岁的杨光成就和兄弟姐妹一起就站在台下哭。如此一来,杨光成少年学艺期可谓一波三折。

他一度放弃过枫香染。上世纪90年代,城里打工的机会多起来,杨光成也不再染布。2006年,他被推举参加黔南州举行的手工艺比赛初赛。“多年不画,手就生疏了。站在台上,脑海中是一片空白。”杨光成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胡乱涂抹的。惜才的评委为了让他晋级,颁了一个二等奖。又羞又愧的杨光成回来后苦练技艺,在复赛时挽回尊严。“从此后知道,祖先传下来的技艺,一定不能丢。”

杨光成的哥哥已经年届八旬,不再做费神费力的枫香染,其子杨鸿昌在村里教书,闲时也画几笔。吊脚楼上光线昏暗,一间房子供着祖先的牌坊,隔壁的房间里挂着父亲、祖父染过的老花布,最老的一块床单有近200年了,花色依然清晰明丽。

枫香印染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早就被打破了。为了让这份技艺流传下去,杨光成也在县城办班传艺,然而无一人坚持下来,宁可外出打工。

如今,他参与修建的湘黔铁路,连通着家和女儿的大学。在湖南念艺术学院的大女儿,对印染颇有天赋,也是杨光成的骄傲。他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尽管如此,他也从不接大订单、加急的订单。“一个人染不完,而每道工序都依照传统,急不来。”

一直“小众”的枫香印染,如今也很难走向大众。如同它本来的模样,在一个小村寨的吊脚楼里,一代一代人的口传身授中延续,安静又坚韧地,把布依族对生活朴素的憧憬,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