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31日杭州讯(陈源 陈子彧 刘海源)青砖黛瓦间,城市记忆与现代生活正悄然交融,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风雅画卷。
天目路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精心安装仿宋式窗棂。不远处的“纳土归宋”文化节点初见雏形,吴越风格的建筑轮廓在阳光下清晰可见。这条位于杭州临安区的三公里文化街区,将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前全新亮相。
在西湖区东山弄,程姐如往常一样凌晨四点起床进货。她的蔬菜摊位上,西红柿和黄瓜按颜色渐变整齐排列,背后墙面是宋韵青绿山水图。这座承载三十年市井烟火的老菜场,如今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西湖·东山集”。
历史街区更新,千年文脉可触可感
作为南宋都城核心所在,上城区的街巷沉淀着“临安城”的绝代风华。如今,历史文脉正通过系统更新重新流淌。

在吴山脚下,二十三坊巷的更新工程让晓霞弄焕发新生。青石板路两侧,民居窗台前晾衣架化为云头纹艺术装置,空调外机罩上曲水纹若隐若现。
曾经散落的修补店被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居民在“日用而不觉”中采撷传统美学。
“走进一条街,看见一座城。”天目路文化街区作为去年衣锦街综合整治项目的“姊妹篇”,将打造“纳土归宋、南门遗风、吴越千年”等七大文化场景。建筑色彩、材料及装饰构件大量融入吴越元素,与衣锦街形成统一的历史风貌。
十三湾巷的故事也在被重新发现。这条位于吴山脚下的小巷,曾是清代康熙帝来杭州时的水路门户,原名“入山湾”——当年行宫前的停船码头。
随着保护性修缮工程启动,这段承载着水韵记忆的杭城往事,即将重新呈现在市民眼前。
这些更新项目完成后,将实现“城区、街区、社区”三区联动,形成与衣锦街、城址馆、博物馆、吴汉月墓等节点有机串联的“文化链”。历史不再沉睡于博物馆展柜,而是融入市井烟火,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
空间再造与文化浸润,烟火气里飘书香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文化因子的重新激活。杭州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理念:焕新的空间最终指向焕彩的生活。
东山弄的改造堪称典范。曾经的东山农贸市场变身为12500平方米的“西湖·东山集”,划分为ABC三个高品质空间区域。
最让杭州人心心念念的“西湖鱼亭”保留下来,但引入了先进的恒温、过滤及水循环系统,让食客们能吃上最新鲜的西湖鱼货。
改造中,宋韵“青绿”与西湖山水意境充盈着市场空间:招牌字体取自宋刻本,内饰色彩源于《千里江山图》,营造出远山青黛般的雅致氛围。程姐在这里卖了20年菜,如今“连蔬菜摆放都经过培训,要按不同的颜色和品种搭配”。
更多文化浸润悄然发生。“东山弄口述史”让尘封往事在街坊讲述中流淌;“菜市场诗歌共创”使市井日常成诗,食物香气与知识芬芳一同飘荡。

沿外东山弄步行百米,由原西湖区文化馆改造而成的“阅见西湖”,集图书文创、艺术展览、名家讲座于一体,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在城西,一场更具先锋性的探索已经完成。天目里国际街区拆除围墙,将300多亩空间变为“无界公园”。艺术场所掩映在树荫中,特色集市、创意演出及常态化艺术活动,让市民得以“昼享品质消费,夜赏文化盛宴”。
“我们在推进城市更新中尤为关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城市硬件功能提升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同步发力、互促共进。”杭州市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潘凌捷表示,要在更新实践中精准把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平衡点。
创新激活传统,文化赋能产业新生
当文化基因被充分激活,便成为驱动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杭州的创新实践揭示:传统可以很时尚,文化也能创造经济效益。

西塘古镇的夏夜,六艘华美花船在桨声灯影间徐徐行进。“梦西塘·船说”第二季花船巡游活动,将戏曲文化淬炼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情感符号。
“汉韵雅越”载五姑娘与徐阿天相遇于潋滟波光;“百花戏梦”借《梁祝》化蝶诉尽相恋缠绵;“盗墓笔记IP船”演绎传奇相知。这些花船如同六颗西塘捧出的明珠,串联起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
上城区以“宋韵今辉”城市品牌为引领,构建了一条从资源挖掘到市场变现的完整链路。该区解码出“苏轼”“瑞兽”等47个主题IP,并激活企业这一转化“主力军”:遴选120余家代表企业组建核心库,开发出10大系列400余种宋韵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
美妆品牌毛戈平深耕行业二十余载,将传统美学精髓与现代审美理念深度融合,其产品以精美“艺术作品”姿态,传递深厚的文化审美价值。
杭州的工业遗存也在文化赋能下重获新生。在大运河畔,杭钢公园公共空间开放一年来,在4.5万㎡草坪上已举办多场大型音乐节。高耸的烟囱与高炉披上璀璨外衣,钢铁与光影交织出工业美学的视觉画卷。
舟山旧船厂改造的美术馆保留了船坞、厂房框架等工业遗迹;宁波和丰纱厂蜕变为汇聚文创企业的和丰创意广场;衢州巨化电石工业遗址将化工记忆融入旅游。这些曾经的“工业锈带”,如今成为吸引游客的“城市秀带”。
文化赋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今年1-6月,上城区接待游客3582.5万人次,旅游收入300.1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改造后的天目里国际街区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2025年街区预计营收将突破60亿元,约为改造前的3倍。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杭州答卷
7月29日,杭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将“创新活力之城”升级到“更高水平”。

会议明确要求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杭州的创新实践始终贯穿着“为民惠民”的主线。从章家桥公交站的“最美凉茶摊”48年爱心接力,到蒋金海爱心车队23年助力高考;从“最美人墙”11年守护文明交通,到吴山雷锋广场常态化学雷锋文明实践。
这些温暖实践印证:城市更新的最终尺度是人的获得感。
在十五分钟生活圈构建上,上城区已建成175个品质文化生活圈,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四季青街道水湘社区的树状书柜与4000余册书籍构筑“文化客厅”,月均30场活动让社区成为情感交融之地;复兴南街上的“稻田读书”文艺空间,为全龄段人群开展人文社科活动。
“杭州要做创新的大容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关键路径。”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这个大容器中的各类资源要素要实现优化整合,给各类主体创造科技与产业耦合的大舞台。
天目路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安装最后一批吴越风格装饰构件。几公里外的东山弄市场,程姐的蔬菜摊前,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挑选番茄,孩子踮脚指着墙上的宋韵山水:“妈妈,这像不像我们上次在德寿宫看到的画?”
在市委全会会场,“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决定获得通过。杭州将科技创新与城市文脉视为驱动未来的双轮,在“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中,这座古城正书写物质与精神共富的现代化城市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