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8月27日杭州讯(陈源 陈子彧 刘海源 )夜幕西子湖,百个文创摊位在1公里长的“湖畔有艺市”依次排开,游客们漫步其间,耳边是国风音乐,眼前是非遗手作,杭州将千年宋韵文化融入外摆经济,让市井烟火气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傍晚时分,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一家咖啡店门口,外摆区域坐满了客人,凉亭与竹景营造出悠闲氛围。
“坐在外面有风吹的地方,环境好,这种地方就很让人能安静下来,”一位游客说道。
在西湖边、运河畔、老街里,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杭州夏夜的常态。这座城市没有简单复制传统地摊模式,而是用文化底蕴为外摆经济注入新灵魂。
---
文化赋能,老街焕新颜
杭州作为“文化经济”发展的先行地,拥有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诗画江南”文化品牌。
这些文化资源正转化为外摆经济的发展优势。河坊街上传统手工艺人现场展示绝活,西湖边国风音乐声声入耳。
在鼓楼小广场,“晚风音乐会”正上演;吴山广场小舞台有宋韵白话说书;老字号茶楼阳台展示着昆曲《游园惊梦》。
百年骑楼成了天然露天Livehouse,传统与潮流在这座城市实现完美融合。
数字赋能,智慧烟火气
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赋能外摆经济。全国首创的“城市烟火地图”整合了331个精品外摆点位,累计服务5.6万人次。
游客通过“浙里办”APP扫码进入城市烟火地图,便能一键开启围绕西湖的沉浸式“吃逛购游”之旅。
杭州还推出了全国首创的“菜单式店招备案系统”,内置418套标准化模板,支持商户手机端一键生成实景效果图,并自主备案。
该系统自2月18日在“浙里办”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完成备案4303件,服务连锁品牌企业244家,品牌落地速度提升3倍。
政策赋能,管理变服务
杭州外摆经济的繁荣得益于政策创新。城管部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出台 “十允许、三服务”支持措施。
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柔性执法,建立“一点一档”精细化管理机制,为文化外摆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现在审批基本上压缩到三天以内,”杭州市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容景观科副科长张建峰表示,“实际操作上,业态场地没什么问题,我们都是尽量在一天左右批完。”
杭州在今年对97个重点商圈外摆审批权下放至区县一级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商户设置功能性指示牌、宣传物等。
多元夜市,各具特色
杭州的夜市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湖畔有艺市”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文旅市集,全长1公里,汇聚120家商户、80余种品类,创新打造“一伞一品”模式。这里日均接待近10万人次;优质商户旺季日均营业额超5000元。
武林夜市作为经典老牌夜市,聚焦夜市、夜宵、夜游、夜嗨、夜景,通过引入100名青年摊主,精心打造了以非遗技艺、匠心手作、原创设计为核心的特色品牌摊位集群。
大运河畔的杭钢引力市集工业遗迹碰撞出独特的浪漫氛围。当暮色轻笼焦炉,中央大草坪化身为露天影院,星光为幕,晚风为伴。
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外摆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年1月-7月,湖滨步行街累计接待游客1778.93万人次。
民心路高端外摆街区引入7家全国/浙江首店,截至目前带动客流增长60%、销售额提升32%。
杭州万象城市场推广部总监马祏光介绍:“自从有了外摆的一些设置之后,整个外部商业街区的客流量也有一个大概15%左右的同比提升。”
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打造商业外摆2098家、特色夜消费场景70处,审批户外文化商业活动5292场次。商家平均销售额较之前增长15%左右。
全省推广,迭代升级
浙江全省正在推进支持规范商业外摆。台州临海对紫阳街等景点的外摆区进行了统一设计,并建立一套商户“红黑榜制度”,规范商户经营行为。
金华则支持商业特色街区围绕“浙BA”、大型演唱会等活动,以“一场一议”的方式,临时设置市集和外摆摊位,目前累计已组织300余场次。
浙江省建设厅城市管理执法指导处副处长吕飞鸿表示,接下来将“紧扣规范有序、便民惠民、品质提升的原则,聚焦老旧小区、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等区域,拓展业态功能,提升消费体验与吸引力。”
浙江还将加快构建省级统筹、地市创新、县区落实的协同体系,支持商业外摆经济与首店经营、夜间经济、文旅消费、数字消费等有机结合。

杭州没有简单复制传统地摊模式。
南宋御街将瞬间变身Z世代狂欢现场;非遗匠人展示花丝镶嵌、蓝染手作体验;东坡养生铺的“诗词盲盒茶”引人驻足。
杭州以文化经济点亮外摆经济的创新实践,已吸引全国30余个城市前来学习借鉴。
千年宋韵与现代商业在这座城市完美融合,绘制出一幅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的独特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