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开启了一段35年的大山情缘。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因为保国是农民出身,从小生活在农村。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他就想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作一点贡献。
1983年开始,我专职(搞)科研,进的正好是这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课题组,当时我们都是课题组的成员,所有的工作我们都参与了。
自此之后,李保国和郭素萍一起扎根山区,他们在太行山里安了“家”。
我们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浆水沟和前南峪。当时孩子还小,所以就带着孩子一起去的。那时候,孩子没人照看,每天上山都是带着孩子去,有时候忙得根本顾不上孩子。
那时,村里到季节后石头地里有蝎子,一只鲜蝎子可以卖2分钱。果农们没事的时候就上山抓蝎子卖钱。我们上山工作,没时间照看孩子,孩子就自己玩蝎子。有一次,我发现蝎子的大尾巴钳子都张开了,还好没扎(蛰)到孩子,当时心里感觉特别难受。后来,我跟保国商量了,觉得孩子自己玩不安全,就把孩子的姥姥接了过来。
当时研究的是小流域治理课题,需要调查的东西很多,天天需要往山里跑。每次上山孩子就跟在我们后面,大家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小流域”。
植物和人一样需要吃饭喝水,植物没有土和水就好比人没有营养。(当时太行山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因此,根据当地的情况就爆破整地,打造沟状梯田(聚集土壤,聚集径流)。
这样一来,一下雨,整个坡面上的雨水就会聚集在这个沟里,对植物来说,土也有了水也有了,栽上树以后就能生长了,生产出苹果或者板栗就产生了经济效益。
就拿前南峪来说吧,这条沟弄好以后,苹果五年就可以丰产。按照标准要求,一亩地最少五六千斤,这样一来,农民有了收入,生活也就提高了。
从前南峪到岗底,从沙河到阜平,从承德到秦皇岛……现如今,河北多个地方都推广使用了“双聚”造林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河北众多山区的百姓才得以实现脱贫致富。
他这个人比较倔,他要是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不管他在哪里干,你都得听他的,不听不行!他做任何事情都考虑得特别周到,干这些事,为什么要干,干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效果,他自己心里都特别清楚。
我们是大学同学,学的专业一样,干的工作也一样,所以说我们能够互相理解。他这一生的追求就是想干事、干成事,他想用他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他最高兴的事。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向他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干事的时候应该踏踏实实,做到有目标、有想法、有理想,自己想干的事义无反顾地干成。
这就是他的理想,他的心里就是想干这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