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陶寺,诉说最早“中国”的故事

rmrbhwb2016070908p27_b.jpg

rmrbhwb2016070908p25_b.jpg

rmrbhwb2016070908p20_b.jpg

1468001764754_1.jpg

1468001773646_1.jpg

盛夏时节,站在宏大的陶寺遗址上,令人有穿越时空的震撼,仿佛看到华夏始祖正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凿井造田,往来耕作;开窑升火,烧制陶器;号子如潮,夯土筑城,创造着最初的文明与神奇。

此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公布的内容让世界震惊不已:

山西临汾的陶寺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脉;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比河南二里头发掘的夏商遗址还要早500—600年,是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历程的重要支点。尧都,正走出传说时代成为信史。

至此,沉睡了4300多年的“尧都”惊世亮相,揭秘最早“中国”之传奇。

陶寺遗址,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

“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竟然埋着一个辉煌的王国。”临汾的百姓惊叹不已。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上世纪5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时初步发现,1978年春,正式开始发掘。1979年10月27日,发掘队员有了重大发现。当日上午,在清理探方东壁附近地层时,发现了一座大型墓的墓坑线,初步断定是一座较大的深墓坑。下午快收工时,奇迹出现了:在墓坑西壁偏北部,整齐排列的3件陶质容器展现在人们面前。

此后,考古工作者一鼓作气进行了长达7年的田野发掘,直到1985年夏天,陶寺遗址的发掘才暂告结束,共揭露面积7100余平方米,其中居住址部分2100平方米,墓地5000平方米,获得了一大批十分重要的随葬品,包括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和铜铃等,尤为重要的是,在一块陶器残片上还发现了朱书文字!这些珍贵文物因初步证实是唐尧部族的文化遗存而震惊世界。

2001年,陶寺遗址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考古担负起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重任,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课题组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与重要遗迹的发掘。2001年发现中期大城,2002年发现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墓,使陶寺遗址的重要性上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中期大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紫禁城的面积。

2003年,考古人员又在中期小城内的祭祀区发掘出一个大型圆体夯土建筑——兼具观天授时与祭祀功能的观象台,它的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筑形状奇特,结构复杂,规模宏大,是迄今发现的陶寺文化的最大单体建筑。

至此,“尧都”渐次浮出水面——陶寺作为中华大地上曾经辉煌的一个古老王国,在尘封4300多年之后,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陶寺就是尧都,值得我们骄傲”

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批土筑或石头砌筑的城址,是一种非常醒目的人文景观。它是历史长河中一座高耸的里程碑,把野蛮与文明两个阶段清楚地区分开来。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几乎参与了陶寺发掘全过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山西工作队队长何驽介绍说,陶寺城最早兴建于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文化早期,最初只是一个面积约56万平方米的小城。陶寺小城分布在陶寺村西南,形状接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由于几千年风吹雨蚀,陶寺小城原来的地貌已遭到严重破坏,地表形成了数条大冲沟。小城东墙在修建时采用了板块式板筑夯土技术,这在当时已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筑城技术。西墙南段则为先挖基槽,然后逐层夯筑而成;南墙西段则是另一番“景致”,城墙墙体平地起建,与墙址连为一体。

小城的城内南部边缘有一片贵族居住区。这个居住区大致可分为两个小区,西区为下层贵族区,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东区为上层贵族区,也可称为“宫殿区”,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

专家推测,如同今天的城市扩张一样,也许是因为人口增加,旧城不能适应陶寺王国的发展,这座小城在使用了大约200年后遭到废弃,人们在它的基础上大规模地扩建了一个新城,这就是陶寺中期城址。

中期城址分为中期大城和中期小城两部分,城长1800米,宽约1500米。在大城东部还发现了一片相对独立的窖穴区,是陶寺文化早期或中期居民的粮仓。

作为如此浩大的一座早期国家生成阶段的都邑,专家测算,陶寺城址早期经常性人口在1万人左右;中后期人口数在3万—8万之间。

不论是从城垣的规模还是从城址的功能看,陶寺城址无疑是史前城市发展的顶峰,完全具备了后代都城的性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陶寺就是尧都,值得我们骄傲!”

陶寺,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实证

临汾陶寺为何是最早“中国”,这要从陶寺遗址发掘的圭表说起。在陶寺文物展示厅,何驽说:“这些涂有黑、绿和红色标记漆的木杆和玉琮、玉戚就是‘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圭’,是在陶寺一座中期大墓中出土的。”与木杆一起出土的玉琮、玉戚是作为游标、景符、垂悬附件来使用的,组合构成了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圭尺实物工具套,距今已有41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6月21日,夏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专家学者们在陶寺观象台,用出土的“圭、表”1∶1的复制品进行验证显示。专家学者们对这根木杆的每一段色带从1—44编号,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的计算,结论是:陶寺圭尺不同刻度分别用于夏至、春分、秋分、冬至的影长判断,而11号的刻度为1.6尺,与《周髀算经》“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记载吻合,证明陶寺就是其所记载的“地中”。这表明,陶寺遗址“圭表”测影不仅可以确定农时节令,更重要的是确定“地中”,进行大地测量。何驽比喻说,这一“地中”的规定,正如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确定的全世界标准时和地球 0°经线一样,是政治话语霸权语境中的人为规定。

在尧舜禹时期甚至到西周时期,政权的交替甚或都城的变化都伴随着圭表“中”的交接或“地中”夏至影长标准的改变,即所谓“王者逐中”。何驽说:“中国”的最初含义是“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国”。陶寺遗址是我国最早的都邑性遗址,已进入国家社会,因此,尧都就是最早的“中国”。

一处处遗址和大量尧器舜物、王之重宝,宛如一座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丰碑,向我们无声地述说着帝尧时代的辉煌。

2003年发现的陶寺观象台,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400多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它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建筑构成,台基上立有13根柱子,柱间距为15厘米,形成12道缝隙。

何驽介绍,观象台构成了一个地平历观测系统。站在观测点上,透过缝隙,通过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山脊线上的日出,可将一个太阳年365天或366天分为20个节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还有粟黍、稻、豆的农时以及当地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节点和宗教节日等。陶寺观象台的发现,证明了《尚书·尧典》记载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真实性,证实了“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回归年长度。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被称为帝尧邦国的“国徽”,成为证实陶寺就是尧都的重要器物之一。说明只有到了陶寺文化时期,龙才与“王”联系在了一起,被作为集团象征的图腾,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言之有据。

面对8件鼉鼓、6件土鼓和一系列特磬、铜铃、陶埙等乐器,何驽说,这些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出土资料最准确的礼器类文物遗存,回应了文献的记载,标志着帝尧邦国礼制已初步形成,进入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时代。而玉璧、玉钺等礼器,都是“王”之重器,是地位、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成为维护社会统治的“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件陶制扁壶前,何驽指着上面的两个朱文字兴奋地说,就是这两个字,将中国文字祖根又向上追溯了千年以上,成为比甲骨文还要早的文字。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二字进行了考证,认为一个为“文”字,另一个是“堯”的初字,即壘土为垚,建立在黄土高塬(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临汾市目前正在筹备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陶寺遗址核心区、尧文化旅游产业园、古文明旅游圈,打造世界一流的帝尧之都和旅游目的地,迎接探秘最早“中国”的八方宾客。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