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五花八门的中国国际学校

中国既有纯外资国际学校,也有民间资本联合境外教学机构合办的国际学校,还有公立学校的国际部。

低龄化留学的持续升温带动了中国国际学校市场的火爆,然而国际学校是否代表国际化和高质量的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早上11点,惠灵顿中国教学总监何迈德博士已经与来自上海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开完早会。“下午一点,我还要与上海交大的教育专家见面,审定即将开业的双语学校的教材。”何迈德博士抱歉地笑了笑:“中英两国的教育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惠灵顿学校希望能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高标准的英式教育。”这所具有155年历史的英国私立学校于2014年在上海开办了其在中国的第二所国际学校,并计划于2017年开办面向中国籍学生的惠灵顿双语学校。

从高考独木桥挤过来的中国精英家长们面对国际学校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全球化的背景下,他们不惜重金,希望给孩子创造更为国际化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学校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家长往往并不了解如何选择国际学校。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趋势下,英文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被突出,英文授课的贵族学校市场巨大。咨询公司Parthenon发布的报告预测,学费在1万美元以上的学校(定义为贵族学校)在全球范围内从2009年以来一直保持6%左右的复合增长。作为全球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英文授课教育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发展。

腾讯与新学说国际教育传媒发布的《2015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共有国际学校597所,是全球国际学校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报告中提及的国际学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其中有不少学校仅仅是提供了部分国际课程的修习而已。确切的说,这些学校只能叫做提供国际课程的双语学校。

目前在中国提供英文授课国际课程的学校依据招收的学生,办学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了方便外商在中国的生活,由境外机构开办的针对外籍在华子女的国际学校,例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上海美国国际学校等。此类学校数量较少,都具有教育部和省级教育机构的认证。此类学校基本不招收中国学生,有的学校甚至对于学生的父母国籍有要求。这种国际学校大多提供完整的西方K-12(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教学相对独立,不受中国教育体系的监督。尽管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外商在中国投资日渐放缓,外籍高管人士减少,针对外籍学生的国际学校有些也开始招收中国学生,但招收的中国学生仍然十分少。

第二类则是中国公立学校开办的面向有出国留学需要的中国籍学生的国际合作部。这类学校多是由公立学校高中部与海外学校共同建立,课程体系采用海外的标准如IB,Alevel等,生源多为本地的初中毕业生,国际班毕业后可获得该课程体系的证书并申请海外高校。此类学校以东三省及内地三线城市最为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本地经济的发展,有这个市场需求,但国际生源又有限;另一方面,公立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收费也相较于其他国际学校更为低廉,更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可。由于缺少监管,占用公共资源等问题,2013年,中国教育部明确表示将对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进行规范。此后,中国公立学校的国际班发展陷入低谷。目前,公立学校正在纷纷将自己的国际部剥离成为民办学校,但是师资和规模性盈利问题,仍然有待解决。

第三类则是由中国民间资本兴办,以中国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提供海外课程教育的学校,目前中国市场上所谓的国际学校大多属于此种类型。这些提供国际课程教育的学校中,有些已经运营多年,具有良好的升学率和海外合作资源;有些学校则仅仅提供某种类型的国际课程教育但并没有国际学生招收资格或者获得海外考试机构的认证。从教学资源上来看,由于受到中国国家义务教育的约束和本地教育机构的监管,很多所谓从摇篮到高中的国际学校并没有在课程的国际化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而是一味加强了英语方面的教育,将国际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在收费方面,此类学校的收费也差别较大,每年学费10万到30万人民币不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将目光转向了高端海外私立学校,希望通过引进声誉好的贵族学校提高居民区的价值和吸引力。譬如在上海浦西,诺德安达将原有学校的容纳量由668人扩张到2000人,所有费用均由开发商承担。来自英国的德威国际教育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双语学校于2015年在上海嘉定开业;惠灵顿学校的合作伙伴是上海陆家嘴集团。此类国际学校在国际资源和国际化教育理念方面都较为先进,加之丰富的国际办学经验,往往都有自成体系的教材和理念。然而受限于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这些学校并不能将海外英文教育体系直接引入中国,而是要根据各地的教学大纲改编教材。“跟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一起编制教材很有挑战性,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把惠灵顿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中国教材中。我们的初中生可能还要上政治课。”何迈德博士笑了笑,“但是我们可能在教给他马克思思想的同时也让他们学学黑格尔。”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