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点儿背?别人逃课半学期都安然无恙,而只要我逃课,老师肯定点名!没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当你有社会实践活动没法上课、有事儿来不及去上课、开大会不想去……只要提出上课要求,在QQ群里说一声,就有人主动替课助你完成学分。
如今替课族已经可以做到一键下单,云代课,在线支付,个性定制,满足你的多元替课需求!随着“逃课市场”的壮大,替课产业逐渐趋于完善,替课族深度挖掘用户需求,连替就寝都有,甚至有人做起“替课中介”赚差价!

据《新快报》报道,替课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只要在QQ或微信中输入“替课”或“代课”的字眼,就能发现大量的QQ群和公众号,这些群内的人数在200~300人,有的甚至多达2000人。
有人接单后,双方会谈价格并交代细节,如学号、班级和姓名等,“雇员”会在课堂上传来现场照片,“雇主”通过支付宝或微信等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双方无需见面。“替课”收费标准是按照课程长短和“替课”的难易程度来收取费用的,一般一节课收费25元,如果课上有随堂作业、回答问题、随堂测试等情况,还需另外收费。

替答到、替签名、替做笔记……有偿替课屡见不鲜,在高校中发展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上课俨然成为一门生意,令人唏嘘。替课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学生的确很忙。忙着恋爱、忙着论文,或者因为重修等因素课程时间冲突,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宁愿在宿舍“发呆”也不愿到教室“浪费时间”。有小伙伴直言:翘课、恋爱、挂科,三者缺一,你的大学难称完美。
替课,重灾区主要在公共课。一般而言,计算机、政治、语文等公共课大多属于大课,几个专业的同学一起上,由于人数众多,即便一些学校推出刷卡签到、微信点名等方式严格考勤制度,但老师也不可能像班长那样人人都认过来,替课者便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一些替课者之所以无所畏忌,主要在于惩戒不严,失之于宽。一方面,替课者即便被抓到,无论是被替课的还是枪手,大多批评了事,失信的成本太低;另一方面,高校的期末考试往往存在突击情形,临时背笔记,虽然没有亲自上课,但考试成绩不见得不好。

替课群体大部分是在校生,而群主有的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有的是在校大学生,而他们大部分以此为兼职赚点生活费。据央视记者报道,替课族不但在网群、网聊账号、高校百度帖吧发布替课信息,甚至一些招聘网站中也存在大量的替课信息,而且还出现了专门替课的团队。周末节假日前后,外出旅游比较多,替课业务更是供不应求。假期多的月份,替课族收入能超过两千元。
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52.09%的大学生表示身边出现过替课现象。而在有替课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中,46.18%的人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直接发布或收到替课信息,17.18%的人则是通过QQ或者微信替课群。其中,51.90%的大学生选择替课是因为“与实习或课外实践相冲突”,同时,有44.65%的大学生是因“课程枯燥或者对课程不感兴趣”而选择替课。“任性不想上课”的大学生仅占3.45%!

但替课成风现象是否全因学生“懒癌”导致,尚值得商榷。虽然“有偿替课”的兴起和学生偷懒、厌学等行为分不开,但学校管理死板生硬、课程的枯燥乏味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新闻中也提到,“有偿替课”集中在一些不受学生待见的大学公共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授中,老师往往缺乏热情,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念,甚至直接读PPT上的内容,这样无疑是将学生主动推出了教室之外,而“点名”这样的方式,毫无疑问留不住学生的心。
如何才能从根儿上解决这一问题呢?也许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找一些灵感,这部陈可辛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摄的电影里,黄晓明扮演的大学教师成冬青教的英语课枯燥无味,学生上课昏昏欲睡,后来成冬青因为校外辅导而被开除,忍了很久的成冬青在最后一课上终于对学生们对他的视而不见发了顿脾气,然后才开始和学生真正的交流,用英语给学生们讲故事,这才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从而让成冬青有了信心,才有了后面新东方的辉煌。

课程枯燥,考勤严格,替课之风盛行,这无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有偿替课”的板子不应全部打到学生身上。学校与其苦心钻研用何种点名方式来留住学生,不如鼓励老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偿替课成产业链,折射出当下一些高校学生对学业的轻浮态度。我们对高校教育的反思,也应该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学生这一主体上。透过它,我们不但可以了解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亦能窥见高校教育背后的漏洞。
从角色定位而言,学生应认清自己的身份,珍惜自己最美好的学习时光。而较之于学生替课战术,高校也应该在公共课上有一些改革,除了学术上的指导,也应对大学生就业多一些引导。同时,在学分制度上也应该多一点人性化,比如大一空闲时间较多,可以提前学习大二课程参加考试。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不妨多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