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鸡姓原为佛山“土著”四大姓之一,如今或只剩三人

1月28日,农历鸡年大年初一,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70岁的鸡美英与家人团聚。按照习俗,大年初二或初四等双数日,她会和相隔不远的姐姐、85岁的鸡二妹串门拜年。

作为越南归侨,这对“鸡氏姐妹”,已在佛山共同度过了16个春节;作为鸡姓后人,她们又苦于佛山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的鸡姓的没落——加上同为越南归侨、上门“认亲”的侄女鸡贤秀,整个佛山的同姓之人,或许仅有她们3人。

身为越南归侨和归侨后代,鸡二妹和鸡美英这对“鸡氏姐妹”和家人的春节过得有点不一样:她们会包长粽过年,并会将毛色亮泽的鸡、特有长粽和两三条蒜赠送亲友,而且她们都在双数日拜年,单数日则多在家中与儿孙享天伦之乐。

佛山“鸡氏姐妹”与记者合影,右一为姐姐鸡二妹,中间为妹妹鸡美英

华侨农场里的“鸡嫲”和“鸡姨”

距离南山镇小学不远,在漫江河边,连排平房组成了漫江二队,几辆新款汽车停在平房前的空地上,一群小孩在空地上左蹿右跳玩着鞭炮。不时有穿着时髦的人从平房里进进出出,那是从各地陆续回到家里过年的人。常年留在家里的亲人则按部就班地置备物品准备过年,不难看出他们脸上都刻画着一份喜悦。

无论是归来的游子,还是留守的乡民,只要有人打听“鸡婆婆”,他们总能说出“鸡婆婆”的住处,他们把年长那位称做“鸡姨”,更年长那位称做“鸡嫲”。

“鸡嫲”和“鸡姨”的姓氏十分少见,以至于整个漫江二队就只有三个姓鸡的人,甚至极有可能是全佛山仅有三个鸡姓人。有趣的是,史书记载“鸡、田、布、老”是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但事实上,以上三位鸡姓人都不是佛山“土著”。

鸡美英告诉记者,她和姐姐祖籍应为广西防城港,很小就跟父母到越南谋生。1978年,姐妹二人先后乘船回国。按国家当时的难侨安置政策,鸡二妹直接被安排到迳口华侨农场,鸡美英被安置到海南屯昌。鸡美英的老伴在1993年去世了,当时两个儿子也都来广东打工谋生。经过多方考虑后,鸡美英在2000年春节后也住进了迳口华侨农场。

鸡二妹到三水迳口华侨农场后,祖籍同为广西的三水越南归侨鸡贤秀也上门来“认亲”。鸡贤秀比鸡美英小10岁,1979年前后从越南回国时被安置到三水,现在是鸡二妹和鸡美英的侄女。鸡美英说,因为侄女嫁给了村里的老王,而且又养羊又养猪,大家都叫她做“王嫂”或者“老板娘”。她一般很忙,很难找到她。

佛山“鸡氏姐妹”均为越南归侨,姐姐85岁,妹妹70岁,俩人身体状况尚好

家养17只鸡,包长粽过年

“过年食唔食鸡?梗系食啦!”中午时分回到家中客厅,鸡美英一边和提早回来的大儿媳胡晓燕包饺子,一边与记者闲聊。她说,自己家里就养了17只鸡,等到大年三十,一家人不仅要杀鸡,还要宰鸭宰鹅。但身为越南归侨和归侨后代,他们的春节又过得有点不一样。

原来,迳口华侨农场建成于1964年,1978年至1979年间,大批越南归国华侨迁居至此。目前,2000多名归侨侨眷主要生活在三水南山镇漫江社区,自从他们回国后,就一直沿袭广西人的年俗。

南山镇漫江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法皇也是一名越南归侨,当年回国到三水时他才5岁,他说,按照南山镇本地习俗,到了年初四,本地人都为探亲访友忙活了整整三天,但对不少越南归侨来说,初四只是他们相互走访的第二天。“我们都是在双数日去拜年,单数天一般都留在家里休息,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越南归侨赠送亲友的过年礼物除了本地人都会带的水果、饼糖,还有毛色亮泽的鸡、特有长粽和两三条蒜。用来送人的鸡,都是归侨们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圈养,一养就是二三十只。而长粽都是归侨们在年廿五到年廿八时做好的,邻居亲友围坐在一起,叠起几片冬叶,铺平糯米,平放一条腌好的五花肉,再铺上糯米后扎起。一户人做上20多斤粽子后,粽子要蒸整整16个小时。

“鸡姨”鸡美英在制作长粽准备过年,这是她们作为越南归侨独特的过年习俗

对于传统而特别的年俗,“鸡嫲”和“鸡姨”自然耳熟能详,但更多是苦于“无用武之地”。鸡美英说,本来鸡姓亲戚就少,加上她和姐姐年纪大辈分高,而大部分子女都常年在外,过去16个春节,常常是两姐妹在距离不到30米两个住处互相串门,今年20多条长粽也主要是为儿孙准备的。

身体尚好,平淡是真,团聚是福

因为鸡美英长期与1个孙子生活,难得盼到儿媳回来,鸡美英也十分享受与媳妇闲话家常的时光。鸡美英的大儿媳胡晓燕告诉记者,他丈夫名叫钟文德,今年45岁,小叔子比丈夫小两岁,另外还有一位1971年出生的小姑叫钟春香,家在深圳。丈夫和小叔子分别在东莞和深圳打拼,今年提早回家,两家人会在婆婆鸡美英家一起吃团年饭。

鸡美英生活节俭。2003年,她用积蓄在迳口华侨新村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但是随着人丁越来越兴旺,70多平米的房子空间也越发捉襟见肘,现在她希望能够借助危房改造政策获得政府补贴,换一间大房子。

对比妹妹,鸡二妹的家族更大。鸡二妹的夫家姓宋,她的大女儿远嫁到广西,另有一儿一女在美国,两个儿子在佛山禅城,一个儿子在深圳,只有一个儿子留守南山,在家附近经营一家小食店。过去鸡二妹与留守在家的儿子住在一起,但得益于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这个儿子在1月26日也正式搬入了新居。

“我们作为子女、媳妇的,倒是更希望看到两位老人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胡晓燕说。而鸡美英也不时会对姐妹俩“还过得去”的身体状况感到欣慰。

链接

鸡姓古老,唐代兴旺,目前佛山“土著”鸡姓已无

鸡姓,是岭南地区特有的罕见姓氏,也是唐代佛山最为兴旺的姓氏。据《中国姓氏大全》等多部资料记载,鸡姓是佛山土著四大姓“鸡、田、布、老”之一,在上海、云南也有分布,但如今最为集中的应该在广西东兴。据广西当地媒体报道称,东兴一带姓鸡的约有1000多人。

鸡姓由何而来?目前尚无权威考证,不过史料基本离不开两种说法,一种是“奚隹”说:鸡姓的老祖宗原姓“奚”,在朝为官,不幸被人陷害。为了躲避仇家,不得已在“奚”后加了一个“隹”字,变为“奚隹”;另一种是“奚鸟”说:相传鸡姓的老祖宗是山东人氏,为了不让在战乱时结下的仇家找到,便在姓氏“奚”旁加了“鸟”字,“奚鸟”就这样沿用了下来。推行简体字后,不管是“奚隹”还是“奚鸟”,都简化成了“鸡”字。

今天的佛山,保留着这个古老姓氏的人已远远不及700公里外的东兴。据悉,在佛山数百万户籍人口中,仅有3人还冠以鸡姓。这背后,映射的是时代的变迁、人口的迁移和姓氏的兴衰。

据了解,古时的佛山土著居民,均以务农渔猎为生,繁殖较慢,人口稀少。南宋以后,中原人口南迁,外来姓氏在佛山逐渐多了起来,不断与本地姓氏融合发展。田、布、老三个姓氏仍在佛山沿用至今,鸡姓却在清朝以后逐渐落寞衰败。据1990年《佛山市人口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佛山姓鸡的尚有两名男子,在大基尾经营工业,而在1985年的调查中,原佛山“土著”四大姓中的鸡姓已无。


【责任编辑:孙晓曼】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