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当英国“学霸”遇到韩式“魔鬼教育”

继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之后,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16年12月推出了全新的学校交流项目纪录片《学校互换:韩式教育》。来自英国威尔士南部彭布罗克郡圣戴维斯中学的的3名顶尖学生——莎拉·詹金斯(Sarah Jenkins)、汤米·雷纳德(Tommy Reynolds)和伊万·米尔斯(Ewan Miles)赴韩国首尔江南区的两所顶级中学体验3天校园生活,并为英国教育工作者带回了解东方教育体系的第一手资料。

多年来,韩国在国际学生评估排名(PISA)中的表现一直领先于英国。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自2000年开始对近70个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考试,测试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等方面的能力。最新结果显示,英国学生在这个三年一度的全球性评比中表现稳步上升,但英国的教育者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与亚洲特别是韩国相比,他们的基础教育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4年前,韩国在68个国家的15岁儿童数学测试中排名第五,而英国这个曾经世界公认的优质教育提供者,排名仅为26。

“这是拥有严格的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的国家,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自由主义精神无缘。”谈及韩国教育,英国《每日邮报》坦言,“在这个与英国相距7000英里的国家,教育二字显然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韩国,规矩就是一切

第一天踏入韩国中学的校门,莎拉·詹金斯(Sarah Jenkins)就意识到即将开启的校园生活将“非常辛苦”。在这所位于首尔江南区的顶级女子中学里,莎拉以往熟悉的一切——从化妆、佩戴首饰,到穿孔、美甲都被禁止。与这些相比,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校服裙子的长度必须盖住膝盖。“我觉得自己穿得像个空姐!”套上死板的双排扣上衣,莎拉几乎要哭出声来。

虽然有些不适应,但莎拉不会冒险挑战这些规则。在这里,任何一次微不足道的“叛逆”,都会导致诸如刷厕所这样的惩罚。然而,面对即将开始的一天14个小时的学习生活,莎拉还是在开始时就触了红线——早上7点半,当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奋笔疾书时,这个16岁的英国女孩竟然睡着了。她把这次“逾矩”归咎于课堂“过于安静”:“大家都在低头做笔记,而在英国的课堂上,学生们叽叽喳喳的……我们更喜欢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或与老师讨论,而不是单纯地把老师说过的话都记下来。”

一天之中,这个受不了束缚的女孩最盼望的就是体育课,因为这样“可以活动一下,出去透透气”,但她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体育课)简直就是新兵训练营!看到他们排成队做伸展运动,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几节课下来,莎拉渐渐明白,在韩国,“规矩”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学问。“这里你必须服从规矩……学生在走廊里见到老师,都要停下来向老师鞠躬,更不可能和他们顶嘴”。

另一边,男孩们的高中生活也不好过。他们就读的高中早上7点半就开始上课,而通常在这个时间,两个英国“学霸”还在呼呼大睡。或许是因为不适应新的时间表,上学第一天,汤米就睡过了头。虽然只迟到了5分钟,但他仍然要接受惩罚——第二天要提早到校1小时打扫整个走廊。“韩国的学校生活太紧张了!在威尔士,我们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在那之后的时间是完全自由的。”汤米告诉“威尔士在线”网站,“当我告诉韩国同学这些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

除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更让两个男孩“震撼”的是教师的威严。由于他们的到来,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骚动,一名女老师挥起教鞭促使学生“恢复平静”。两个男孩吓坏了,伊万甚至觉得这一幕让自己有些心里阴影。“她敲打书桌、墙壁甚至几名学生的手。”他说,“在英国,如果哪个老师敢这么做,她一定会被纪律委员会请去喝茶,但在韩国,人们习以为常。”汤米则直呼眼前的一切不可思议,“英国父母看到这场景或许会和老师动手,但在韩国,学生父母会鼓励老师这么做,甚至要求他们打得更多一点!”

生活就是上课、上课、上更多的课

除了纪律,韩国学校让英国学生备感“震撼”的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们花在课堂上的时间。“他们早晨7点半上学,直到晚上10点或11点才结束学习。他们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上课、上课、上更多的课。”汤米告诉BBC。对这个出身英国教育世家的男孩来说,韩国老师讲课的速度简直“令人发指”。“老师讲得太快了。你在课堂上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很多内容,老师绝不会重复之前讲过的内容。”一节疾风骤雨般的课程过后,学生们只有10分钟的时间休息。到了午休的时候,很多学生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

事实上,在韩国上学的第一天,伊万就感受到了来自课堂的巨大压力。他在英国的联考中拿了12个A,但是在韩国的课堂上,他听得一头雾水,就连平时拿手的数学课,也像是听天书一般。“我必须很努力才能跟上。”伊万说,“他们的数学课太超前了,简直比超前更超前。”或许是为了给两个英国孩子打气,BBC制片人将去年威尔士的GCSE数学考卷拿出来进行随堂测试。已经做过一次的伊万开始觉得这是个好消息,但随后发生的事让他的信心彻底遭到“碾压”——原本设计需要1小时答完的考卷,韩国学生只用了15~20分钟就交了卷。“我太吃惊了,我注意到,很多人看到卷子甚至笑了出来,我旁边那个手臂打了石膏的学生甚至都答得比我快”。

当监考老师问起有没有人认为这张试卷有难度时,只有汤米举起了手,这个来自英国的“学霸”甚至没有做完。在英格兰,同样一份试卷去年有40%的16岁学生连C的成绩都达不到。但韩国数学老师称,这份考卷中的问题在韩国只相当于十二三岁学生的难度。这样一番言论,让两位英国“学霸”目瞪口呆。

学习不够优秀,你就会被无视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韩国的中学生们不像英国学生一样呼朋引伴踢球玩乐,而是奔赴下一个“战场”图书馆进行自学。如今,韩国政府实行了宵禁令以减少韩国学生“过度受教育”的现状,但这并不能阻止学生回家自学。

放学后,伊万在寄宿家庭里的伙伴Young Chan带他一起去当地的图书馆自习。他们必须尽早去排队,因为很多人都在那里占座。“图书馆里的情景让我感到惊讶,竟然有那么多人在安静地学习,其中甚至有10岁的孩子,韩国人的勤奋和努力让我印象深刻。”伊万告诉BBC。

对Young Chan而言,每天14~16个小时的学习已是家常便饭。在伊万眼中“苦行僧”式的学校课程结束后,Young Chan还要进行长达5个小时的自学。Young Chan说:“我觉得,课后复习新学的知识真的很管用。我会在家附近的图书馆学到10点,等图书馆关门,再回学校学到12点。”

除了在图书馆自习,不少韩国学生会在课后奔赴私立夜校,汤米在寄宿家庭的伙伴Min YoungSung就是其中之一。Min YoungSung称,自己从没想过“教育是否应该更宽松”这样的问题,他只知道每年一次的KSAT考试(相当于中国高考)不仅决定了你是否能进入大学,还将决定你未来的人生。

不久前,Min的朋友YenKim考上了首尔大学,这是他每天学习16个小时的回报。但并不是每个人付出辛苦就会有收获,Kim身边有很多学生因为不堪忍受巨大的学习压力而自杀。“这真的太难了,尤其是韩国有很多学生想要考进大学,竞争太激烈了。”他告诉BBC,“我失去了两三个朋友,他们都是因为压力太大而自杀的,去世的时候都只有十五六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称,上世纪60年代韩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同阿富汗相近。由于重视教育,该国年轻人在学术成绩上取得飞跃,超越了不少老牌工业国家。但这样的成就伴随着高昂代价。《每日邮报》称,自杀是韩国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正是以结果驱动的学习方式造就了这一切。在这里,如果你学习不够优秀,你就会被无视。”汤米说。

韩国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费尽心力。Young Chan的爸爸每周末都要出去打工,为他赚补习费。为了能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全家搬进很小的公寓,因为公寓附近的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好。“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这是巨大的牺牲,但对韩国人来说,为孩子牺牲这些是很正常的。”Young的爸爸说。

在圣戴维斯中学的老师大卫·海恩斯(David Haynes)看来,韩国的教育水平是一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的学生格外落后。“英韩两国的学生可能无法达到相同的学术水平,但英国孩子显然发展更全面——汤米会打橄榄球,莎拉是个游泳健将。未来,英国青少年将与韩国同龄人在全球化的世界竞争,而这样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摘自《青年参考》1月4日16版)

本报记者 贾晓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3月28日 06 版)

【责任编辑:王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