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山东讯 记者 冯勋明】2017年11月21日,为加强山东省威海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选取优秀学员工作室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充分发挥高校在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上午十点由威海环翠区组织在威高民俗文化邨举行了于文政、于芳“非遗工作站”的授牌仪式,以表彰与保护于文政于家蛋雕、于芳宫式彩绘葫芦这两种威海市非遗项目的杰出代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保护非遗才能保证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流,
继而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持久性。


可“非遗”看不见,摸不着,
怎么保护呢?
有关专家指出:
“非遗”保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
让传承人带徒弟,一代一代传下去。
近年来,威海环翠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共有27个项目列入区级非遗保护名录,16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3个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为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威海环翠去区开展了“非遗”进社区、进学校以及走出去交流展示等活动,“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各部门和社会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相关“非遗”保护项目的影响不断扩大,广大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威海环翠区正在打造威高民俗文化邨“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一处集“非遗”生产、体验、展示、交流于一体的“非遗”聚集区,让“非遗”项目在这里形成规模效益、集聚效益,目前已进驻漆贝坊、锦绣坊、古琴坊、纸艺坊、刻瓷坊等12个项目。


今天举行的2名“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挂牌仪式,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商讨“非遗”实践基地合作事宜,在威海环翠区“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定会围绕“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振兴传统工艺,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继续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进一步促进非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