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 记者 冯勋明 冯超】为弘扬和推广传统文化,丰富居民节日文化生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文化,从2月22日(大年初七)开始,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办事处上滨河路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在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巧手巧匠,欢欢喜喜做灯笼”活动。

在中国人眼里,灯笼是喜庆的象征,预示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上滨河路社区在新春之际组织此次活动,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们踊跃参与,你看:白发苍苍的老党员陈有贵用铁丝、手钳,一会会灯笼骨架就已经初步完成了;再看旁边的王中立、马兴军和孙文伦,他们三人协同作战,有的包设计,有的找材料,在共同努力下,他们的“西宁号”航空母舰已初步成型,老人们还在甲板上安装了雷达、飞机,不断地努力完善;哇!还有孟庆远,杨静波,他们的“歼30”也准备起飞了。

活动开展到第三天,孩子们早早地就来到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他们看到桌上提前准备好的手工材料无比兴奋。在社区巾帼志愿者的讲解下,孩子们也开始亲手制作小灯笼,一边制作,巾帼志愿者一边还向他们介绍了春节挂灯笼的习俗文化。最后,在巾帼志愿者和家长们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灯笼作品。当孩子们挂起一个个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时,脸上都洋溢起了欢快的笑容。

小小灯笼的制作过程,不仅搭建起小朋友之间、家长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也使整个社区被包围在喜庆祥和、温暖欢乐的灯海里,传递着浓浓的节日祝福。更是弘扬了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让小朋友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盏盏花灯,诗情画意,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居民的心灵手巧。党员刘桂英说:“现在满大街的塑料灯笼,虽然好看,但我更喜欢带着孙子一起动手扎灯笼,虽然费时费力,但却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我觉得传统的纸质花灯更有年味。”

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亲密无间的合作下,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作出一个个漂亮的大灯笼,看着自己动手的大灯笼,他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增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丰富了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