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文化渊源流长,我们所熟悉的瓷器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也盛产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对于绞胎瓷的文化我们甚少熟知。

位于北京前门大街有一家绞胎瓷艺术馆,里面的展品可谓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展馆里的每件瓷器艺术品都能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怀和对生活独特的见解。
2018年4月21日北京时间《兰若访谈》策划人、自媒体人兰若,如约走进了绞胎瓷艺术馆,与绞胎瓷艺术馆创始人柴战柱畅聊绞胎瓷文化故事。

(兰若与柴战柱老师)
据悉,柴战柱先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艰辛恢复和发展了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工艺,也是焦作绞胎艺术瓷研究与创作的组织者、绞胎技法创始人之一,这二十多年来他专注“绞胎瓷”工艺,从一个景德镇瓷器厂的烧瓷匠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一心只想让绞胎瓷让更多人熟知,让我们这失传的技艺展示在世界舞台。

据柴战柱介绍,“绞胎瓷”又叫“透花瓷”,是将至少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通过各种复杂工艺在瓷胎里直接做出纹饰的瓷器表现手法。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件瓷器的制作需要80多道工序,由于对烧制的温度掌握要求比较高,烧制开裂是绞胎瓷最大的难题,所以绞胎瓷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而“绞胎瓷”在北宋时期以”花纹出胎骨、天然去雕饰”享有盛誉,其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特性被称之为“瓷中君子”。
亲访过程,柴老师与兰若说,“这二十多年来,我一心只想把绞胎瓷做好,每做一件作品是我最开心和幸福的事情,也有人告诉我如何把绞胎瓷变成商业利益,但是我都拒绝了,因为我的内心已经把绞胎瓷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心有杂念,我的绞胎瓷的品质也会有瑕疵,绞胎瓷之所以被称为“瓷中君子”正是因为它的品质,所以我也是被绞胎瓷品质感染的人,做个表里如一的人!
如今,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已恢复,绞胎瓷的文化要传承,柴战柱老师的贡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匠人的坚守,感受到一份事业的执着,柴老师创作的绞胎瓷,留下的是精神、传承的是技艺、传世的是中华文化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