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沈阳讯 记者王同文 通讯员何风军】她是秀外慧中的沈阳是何晓霞,今年50岁。
2000年,何晓霞成立吉蓝绣坊,传承刺绣艺术;
2006年,在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广受好评;
201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如今,她是唯一被北京故宫选中复制国宝绣品的带头人。
日前,记者采访了何晓霞。她说,“感觉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做,但我愿意这样去做。让更多人知道辽绣,了解沈阳。”
启蒙老师是母亲

何晓霞说:“绣了这么多年,是国宝绣品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活到50岁,我发现自己才刚刚开始新的追求。”
何晓霞告诉记者,她能走上刺绣创作这条道路,母亲是她的领路人。
何晓霞出生于1968年,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传统手工刺绣。高考时她以全省第二两名的成绩考入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建筑设计院工作。但是,她发现安定的工作环境,并不能把自己对艺术的深层追求表达出来,于是一年后,辞职在家尝试艺术创作,就这样一晃七八年。她说,这个阶段自己的很多作品,为其后期辽绣大型作品的创作打下基础。回忆探索辽绣技艺的那几年,何晓霞十分感慨:“专心创作的那几年,我是满怀热情的。”
2009年,何晓霞拜苏绣大师顾文霞为师,开始学习刺绣大宗精髓,在守住“辽绣”特色的同时,她擅于将叙事构图和地域民族性相互结合,进行刺绣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的辽绣风格。
继承和保留传统辽绣工艺
辽绣,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是《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能刺韦,作文秀,织娄毛曷毛(毛布)。”而辽代刺绣,也拉开了东北刺绣发展的序幕。在沈阳法库叶茂台出土的辽代纺织品,品种之多,刺绣之精美,十分令人感叹。到了金、清均设置官办刺绣部门。特别是清代,是辽绣发展的颠峰时期,刺绣作品成为官级、身份的象征。随着民间刺绣工艺的盛行,更成为百姓家庭女孩儿的必修课。

何晓霞辽绣技艺充分继承和保留了传统辽绣的工艺,运用平绣、网绣、戳纱绣、掺针绣、打籽绣、垫绣、锁绣等不同针法,充分展现辽绣色彩艳丽,构图粗犷豪放,构思独特的特点。她的辽绣作品,多以大自然的日月山川、花鸟鱼虫、树木亭阁以及中原戏曲、神话故事、书法、绘画、小说人物等为题材,充分展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海底世界》成举世独一珍品
刺绣是心与手合一的艺术,手停时心依然在用。
何晓霞向记者介绍,她的辽绣《海底世界》是由她带领的团体用两年零八个月,耗时60000个工时完成的一部巨作,也是她自行创意、设计、拥有完全知识版权的辽绣经典作品。也是目前世界最大幅的纯手工辽绣艺术作品,已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何晓霞告诉记者,如今,她率领的沈阳刺绣专家团队,在北京故宫已复制完成《洗马图》《醇鸟图》《梅花翠鸟图》三幅作品。同时,还有五幅刺绣作品正在复制中。这些国宝级绣品精致细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复制国宝的难度非同寻常。目前,绣制的每一幅绣品的底稿,都是由何晓霞亲自绘制。
目前,何晓霞担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委员会培训部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委员会理事等职,其技艺作为我国北方刺绣的代表被列入“中国十大绣种”之一,其绣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艺术机构、收藏界人士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