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也许微不足道,但一袋血却可以挽救一条生命。血液至今仍无法人工制造,只能通过献血途径获得,使他人生命得以延续。社会需要自愿将血液无私奉献给他人,而不收取任何报酬的高尚行为。因此,我们呼吁并倡导更多的公众加入到“无偿献血接力生命”的队伍,但现在,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愿意献血。在此,我对大家的疑虑做个解释。
首先,无偿献血是安全的。医务人员在献血前要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征询、检查和评估,符合条件才可以献血;采集血液时使用的医疗耗材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用品,生产厂家和批号都经过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审批;血液采集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置;整个采血过程都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在血液质量体系内受控。
其次,无偿献血无损健康。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人体的总血量约占体重7%—8%,1个成人的血液总量一般为4000—5000毫升,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仅占总血量很少的一部分。另外,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例如,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20%的血液。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就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液循环。不仅如此,血细胞也是有寿命的,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天,白细胞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只有7—9天,旧的细胞不断衰亡,新的细胞不断生成。而献血可以激发和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加快血细胞的生成。所以,科学适量地参加献血并不会影响健康。另外,对于长期坚持献血的公民来说,献血后的积极健康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再次,无偿献血是利他行为。为拯救他人生命,自愿将自身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是光荣的。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天津大爆炸……众多大灾大难面前,无偿献血不仅成为了检测公民爱心的试金石,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量的强大。血液是临床上的红色生命线,临床救治用于创伤、炸伤和烧伤的治疗与抢救;实施外科手术时保证体内血液循环正常;各种血液病的治疗;器官移植;产科大出血的血容量补充;新生儿溶血、意外失血过多等的急救和治疗。
无偿献血需要更多公众参与,拯救生命的前提需要拥有充足的血源。在我国,由于临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长与血液采集量增长不同步、无偿献血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地区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和血液存储有效期限制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季节性、结构性和区域性临床血液供应紧张的局面。而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6月份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9.5%。,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相差较大,我国临床供血形势依然严峻,公民无偿献血参与度还应进一步提高。无偿献血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是:到2020年,所有国家都实现所有供血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