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慈禧御瓷:清王朝泣血仅存的一点皇家颜面

雾霾蔽日的清晨,首都博物馆一楼大厅空空荡荡,偶尔有参观者带着几分寒意进入大门。此时位于三层的展厅已经迎来几位手持相机的客人,这间展厅由几块以红色为基调的展区曲折相连,过道处从屋顶垂下几段长长的红绸,古香古色。展区四周摆满了各色粉彩瓷器,以生活用瓷居多,碗碟汤匙,色彩绚丽、成组成套。步入其中,如进入另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这里是慈禧的私人用瓷展览。

“虽然当时的景德镇已经由地方承办,但慈禧、同治和光绪的个人用瓷还都是由景德镇官方烧制。这些瓷器的精美程度已经可以代表晚清时期瓷器烧造的最高峰。单说慈禧的万寿用瓷,烧制费用就达到40万两。”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向记者介绍,“故宫现存瓷器是180多万件,清代之后,为了躲避战争,很多瓷器曾经被打包运出北京,有些最终被运回,有些则没能回来。我们的展品标签中写有‘清宫旧藏’的,代表了这件瓷器从未离开过皇宫。”这些绚丽多彩的清宫旧藏,深闺寂寞上百年,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鉴赏。

展厅中的同治大婚、慈禧寿辰和大雅斋瓷,涵盖了晚清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布满吉祥纹饰、质地细腻的清瓷,是晚清国力衰微下,举全国之力烧造而成。我们可以想象,一百多年前,这位晚清最有权势的女人晚年生活是何等奢靡多姿。

 

慈禧喜画牡丹花

清代对内廷不同级别人员有严格的用瓷规定:纯黄釉瓷器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三人能用,皇贵妃用白里黄釉瓷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瓷器,嫔用蓝地黄龙瓷器,贵人用绿地紫龙瓷器,常在只能用五彩红龙瓷器。除釉色外,还规定了个人用器的数量。晚清时财力无法达到,官窑烧造御用瓷器已停滞多年。

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烧制同治皇帝的大婚用瓷,钦差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开始恢复因遭受兵灾、已停烧十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大婚瓷烧制历时三年,共一万多件,单釉色就分为23种。遗憾的是,这批瓷器没有在宫中完整保存下来,有些散落民间,有些已损坏,如今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有2889件。

同治大婚用瓷使景德镇一度恢复往日兴盛和名望,但这只是一个开端。若论能够代表晚清烧瓷巅峰的艺术品,不得不提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匾额原有两块,一是悬挂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内的一处建筑,匾额被焚于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另一块最初悬挂于紫禁城西路养心殿平安室,即现在的养心殿后殿西耳房,后跟随慈禧从懿嫔、懿妃、懿贵妃到皇太后曾几经迁移,同治大婚后,最终移至长春宫内,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清宫文物时,还在内务府的库房中发现过这块匾额。

大雅斋是慈禧书斋的名字,是她写字作画、附庸风雅之处。慈禧自己喜画牡丹花,时常将其书画作品赏赐给官员。如今故宫还收藏了大量的慈禧书画作品,这些画作同时钤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印文或“大雅斋”、“慈禧皇太后之宝”印文。

清史专家王开玺向记者介绍说:“慈禧的文化修养并不高,但在后宫女眷中还算佼佼者。现在被认定为慈禧书画的作品,艺术造诣都是很高的,但应该都是他人捉刀代笔。我看过三个慈禧文字的真迹,包括一部手抄经文,字迹都是很没功底的。有些书法作品宽一米五高一米八,慈禧身高不到一米六,那么大的字是根本写不了的。所谓书画同源,没有深厚的功力,那些书画作品是作不出来的。”

慈禧的艺术造诣不高,在宫中有专门的画师指导左右。清代吴士鉴《清宫词》中提到,光绪年间,如意馆的昆明女画师缪素筠工花卉,极受慈禧喜爱,在宫中任职二十余年。缪素筠“拈毫染翰”,慈禧会不知疲倦地坐旁指示,并亲钤上自己的印章。

 

官搭民窑“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瓷器”现存为数不少,主要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津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其中以故宫博物院藏品最丰。同治十三年(1874年),女画师缪素筠在秋意渐浓的颐和园完成了印有“大雅斋”瓷器画样的最后一稿。这些画样被附在烧造清单后一并发往江西,清单上详细罗列了烧造的期限、件数、尺寸等。烧造清单又叫传单,多用黄纸抄录,又称为黄单。黄单是清宫发出的原始单据,为存档的需要,一式两份,一份发往江西,另一份保存在内务府。如今还有一批黄单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

当时的九江总督沈宝靖和御窑厂的大小官员,手持这份厚厚的黄单,十分为难。沈宝靖权衡利弊,提笔写下了一份奏折,奏折中提出,烧造瓷器需等二月春天到来,冻土融化,才有制作坯胎的泥土,奉旨承办的各项产品均可烧制,唯二尺六寸鱼缸等难度较大的产品难如式造就。

晚清时景德镇日渐荒废,乾隆御窑早已坍塌,官窑烧瓷已经采用官搭民窑的方式。官方订单在民窑中占据最好的位置,又不必付出空烧的经济代价,但同时,民窑窑门较小,也限制了大件器物的生产。黄单中所指定的超过窑门尺寸的“二尺六寸鱼缸”自然烧造不出来了。

这批黄单烧造数量巨大,除无法烧造的外,其余次年开春亦无法全部完成,御窑厂不得不于光绪元年(1875年)和二年(1876年)分两批运送回京,共烧造琢圆瓷器坯胎18814件。

除了日常用瓷,为庆祝太后生辰,光绪十二年(1886年),景德镇还烧造完成一批“体和殿制”款瓷器,供该殿陈设和慈禧皇太后用膳,是光绪时期宫廷制瓷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造型式样几乎囊括了传统的所有器型。遗憾的是此后国家财力实在无法支撑,大雅斋御和太后万寿用瓷成为绝响。

 

每日梳妆两三个小时

慈禧御用瓷器烧制适逢大清国内外交困之时,这位只求自身享受、哪管洪水滔天的女强人被毫无悬念地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外界对老佛爷奢靡浮华的生活早有许多绘声绘色的描述,奢华的御用瓷器只是其生活中极小的一面。

关于慈禧的私人生活情况,很多来自她身边人的回忆,如宫女、女官的回忆录。历史学家王开玺认为,这些内容能够代表一些真实的情况,但都有杜撰添加的嫌疑。如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所写:“老宫女是个善良的人,她绝不说老太后半句的坏话。只要一提起老太后的生活起居来,这位老宫女就眉飞色舞,好像说到她的亲人一样。”作者曾无奈表示,真不知道慈禧为什么有那样大的魔力,在她死后几十年,还能让老宫女心悦诚服地歌颂。

金易笔下的老宫女何荣儿随侍慈禧八年,职责是敬烟,“老太后不吸关东烟,吸水烟……太后习惯是左边含烟嘴,所以我必须站在左边,站的距离大约离太后两块方砖左右,把烟装好后,用右手托着烟袋,轻轻把烟嘴送到老太后嘴边。我左手把烟眉子一晃动,用手拢着明火的烟眉子点烟。说起来简单,但这样用左手干活的习惯,不经过多次的苦练是不行的。”一点火星子崩到太后的衣服上,就是死罪。

位于西六宫的储秀宫是晚年慈禧的一处起居所,这里是她生下皇子的发迹之地,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大寿时重新入住这里。已贵为太后的慈禧执掌大权,显赫后宫,储秀宫的宫女都比他人高出一等。宫女何荣儿常常穿着代表特殊身份的“五福捧寿”绣鞋,在众人羡慕敬畏的眼光中昂着头行走在西二长街的甬道上。

储秀宫临窗的东南角,有一张梳妆台,慈禧亲自研制的化妆品都放在这。她早中晚要在这里消磨两三个小时。“老太后是个爱美的人,也教别人爱美,自己最亲信的贴身丫头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在外面有多不顺心的事,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的,得到外面的人得不到的慈爱。譬如,她对我讲:‘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么憨蠢,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等等,轻易不露出疾言厉色的面孔来。” 宫女荣儿的回忆中满是对这个“讲究”主子的佩服。

何荣儿记得,慈禧喜欢听书,也喜欢评书,“听前汉时,太后说吕后太糊涂,大将们都是刘邦的人,封很多姓吕的当王有什么用处。听隋唐那一段时,老太后喜欢程咬金,说他忠心耿耿,大事不糊涂。说到刘邦让项羽打败,被追着只跑。他嫌车跑得慢,把自己闺女推下车去,随从的人把她抱上车,刘邦又推下去。老太后夸刘邦是个大英雄,是条硬汉子。”

 

衣服鞋袜每日换新

1885年出生的满洲贵族外交官裕庚之女德龄是中法混血儿,17岁入宫,在慈禧身边位列八大女官之一。

离开紫禁城后,德龄用英文写下不少清宫回忆,其中关于慈禧太后的部分为世人津津乐道,在她的笔下,慈禧不全是那个杀伐决断的女魔头,也有莞尔一笑与人逗趣的时候。晚年慈禧固执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坚持用清洁效果不甚理想的自制香皂洗澡,只因为那香皂会散发她钟爱的玫瑰花香;积极尝试法国进口的优质染发剂,以掩盖满头的银丝。

不论春夏秋冬,慈禧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到十点就寝,中午十一点到一点必须午睡。宫里上下几千人,都必须遵守这个作息,“这叫得天地阴阳的正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慈禧一次正餐多达一百碗菜,无论是在皇宫、颐和园或是御用的火车上都不能简化。在宫女印象中,慈禧太后爱吃什么是谁也不知道的事,“祖宗传下来的家法,就是吃菜不许过三匙。”慈禧看哪道菜,布膳太监就盛一勺到她的碟里,如果慈禧评价这个菜还不错,太监就会再盛一勺,如果再盛第三勺,其他太监就会立即喊撤,这个菜十天半个月就不会再上桌了。

古时的大户人家,每隔十天做件新衣已是十分阔绰的事了,慈禧的新衣却是每天一件。每件新衣服的样子必须先经过太后的首肯,才能投入制作。太后偶然高兴,要怎么改也必须立刻执行。御衣橱中衣服数量之多曾令德龄瞠目结舌,每一袭新的,穿不到几天便搁下了。

在对慈禧的私生活描述中,袜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为每双精工细致的白绸袜子,太后只穿一次。慈禧的袜子是用纯白的软绸缝制而成,布料没有松紧,对做工的要求就更高,袜缝上由熟练的能手绣上花,花色精细复杂,一双袜子至少需要七八天才能完成。这样精致的袜子,慈禧每双也只穿一次,一年光袜子的制作采买费用就高达一万多两白银。庚子年西逃西安之后,北京的宫女给慈禧做了过冬的棉衣送去,包括棉衣、棉鞋、皮裤,做得最多的是棉袜子,因为她们知道,慈禧从前在宫里是要每天穿新袜子的。

每天都有太监捧着新的绣鞋觐见慈禧,有时多达五六双。每双鞋子从打样起一直到完工,至少费一个月的工夫。花盆底的鞋跟在三到五寸,高度必须和鞋的款式相呼应,跟底裹着棉布,这样走起路来就不会有恼人的声音,但并不耐磨。鞋面更复杂,细算起来有几百种的花样,最普通的是飞凤式和梅花形,这些样式都被收录在一册样本里。鞋面都是上好的贡缎,并绘有绣工,最后钉上各式珠宝,珍珠、宝石、翡翠、璞玉一应俱全。

这些珠宝有的用丝线串着盘钉在鞋面上,有的则直接钉在缎面上。这样精细的工艺穿在脚上却绝不会断裂或掉落,因为每双鞋的使用率仅有一到两次,就会被丢进仓库。

德龄回忆说,慈禧十分热衷于对宫中工匠的管理,每一项工艺的首领任免都由慈禧亲自过问,她常跟亲信讨论,何时增添宫里的新产品,如何训练新进的艺工。慈禧曾严肃地对人解释,自己每日衣着华丽,精心上妆,为的不是自己,是大清国的体面。那些日日更换的衣着鞋袜,细腻精美的餐桌瓷器,不仅是慈禧太后个人奢华考究生活的写照,更是清王朝泣血仅存的一点皇家颜面。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