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记者 王吉珍】初识王晋先生是在一次慈善助学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他极具个性朴拙风格的书法作品深深地吸引了着大家的眼球,观其作品,无不为之震撼,为之感动,这是他内心力量最真实的表白。儒雅时尚的他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就缘于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探索,越陷越深。
王晋,字圆湛,号半僧,1972年出生的他幼承庭训,8岁随林凤祥先生学习唐楷,成年后师从熊一然先生,初学汉隶,转学魏碑,继习行草,于《张迁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祭侄稿》《黄州寒食诗》等心追手摹,多方取法,转益多师,渐具自家面貌。作品曾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百家精品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等。他的作品被多家单位与个人收藏、入典。

1992年,因为酷爱画画,并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当时,书法在学校里作为选修课,授课教师是内蒙古书法名家熊一然,王晋仿佛找回了儿时对书法的眷恋和痴迷,他很珍惜这样的学习,大学期间,王晋在书法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也是进步飞快的阶段。同学们都开玩笑说,“王晋不务正业,学绘画专业书法却最好,爱好书法绘画却最高”。美术与书法之间联系紧密。这段时期为后来王晋的书法风格与艺术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还很稀缺,没有就业压力,因此在平时就表现得从容甚至带有几分“悠闲”,可以在业余爱好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一时期,几乎每隔几天,王晋就会到他的办公室请教书法。熊一然看到王晋写楷书具备了一定基础,就指导他学习隶书,最初王晋钟爱《乙瑛碑》,先生说,《乙瑛碑》虽好,但不利于训练腕力,因此让他改临《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格调高古,浑厚朴茂,这让他对隶书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的辗转漂泊,摸爬滚打,画过广告牌,设计过服装,开过美术社和装修公司,他最终回到了故乡哈尔滨,找了份稳定的工作,在报社做平面设计,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来支撑,摸索着实践。王晋先生说,这期间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被利用坚持书法的训练与创作,期间的那种心情的愉悦和享受让他忘掉了一切,并且把美术和设计的理念融入书法创作之中,确立了王晋先生独特的书法个性与风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东三省名寺——极乐寺,举办慈善法会,要编辑出版一本慈善杂志,于是他们找到了王晋。在这个时候,王晋有幸遇到了负责宣传的监寺万隆法师,由于年龄相仿,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通过深入了解和交流,万隆法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对佛教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了解,王晋也对佛教有了一些深入的领悟,在他后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与诠释。王晋在接受采访中曾这样说——佛教是帮助他领悟到认知世界的高度和角度,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这在书本和生活中学不到的,并在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受益匪浅。万隆法师也是一名书法家,具备很高的鉴赏能力,在偶然的一次谈话中,谈到书法与佛教的关系,书法艺术对人性与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性,这些都让他对书法艺术的高度与人文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学习的深入让王晋先生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领悟。通过多年的绘画基础与平面设计的学习,他以佛教的理念与思想,加入禅学的概念,造就了其独特的书法个性与风格。他的作品设计感极强,禅味之浓郁,使字里行间都具备了张弛有度的表现力,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王晋先生的书法艺术体现的是人性的内在气质与人文精神,以书法的黑白线条勾勒为抽象符号,体现内涵精髓,深悟意境和气质的妙理。其作品,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疏密得当,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用线条与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激荡与平静。他用唯美的线条艺术语言,诠释着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王晋先生在采访中说:其实学习书法之所以这么多年的坚持,很单纯,就是喜欢,甚至于痴迷,从书法中领悟到了人生的从容与丰富,精神与内涵,并且在纯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设计的语言全是书法的人文精神,并且他还说,毕生的目标就是弱化字的概念,使其成为线条艺术,黑与白的世界。
王晋先生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的书法展览,新人展览,全国大赛中屡屡获奖,并且他的作品作为国家机构作为礼物赠送给前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先生,羽西化妆品有限公司总裁靳羽西女士,财经资深评论家叶檀女士,无锡灵山祥符禅寺方丈普俊法师等政要名人收藏。
王晋先生认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书法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书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书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习书法,固然要学习用笔的方法、结构的要领以及表现的技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质朴、厚重、雅正、平和、博大,书法所皈依和表现的也应该是这种精神气质。从整体而言,汉字的结构是方正的,它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那种雄浑、博大、稳重的风格,那种力拔千钧、落笔生风的点画,正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堂堂正气的自然流露;那种温文尔雅、中正平和、不躁不厉的气韵,也正是中华民族刚柔相济、从容不迫的精神气度的艺术表现。书法所传承的,是泱泱大国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总之,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因子,绝不是茶余饭后的笔墨游戏,更不是附庸风雅的雕虫小技。正因为如此,学习并研究书法使命艰巨,任重道远。如何能够通过笔墨来表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能够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了解、喜欢中国书法。王晋先生坚信,只要中国文化存在,中国书法就一定能保持其永恒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