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孔子第79代嫡长孙:高情商的孔子是与时俱进的

齐鲁网8月31日讯 “聚圣贤之地而蹈古风,依泰山之峻而颂昌隆”,今年8月8日开播的《国学小名士》第二季中,走出了一位身穿蓝色西装、气质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

他正是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山东大学名誉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孔子研究院永久荣誉院长,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名誉会长……孔垂长先生的头衔非常多,如今,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国学小名士》特邀出题官。

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的他,鲜少出现在电视荧屏。这次为什么会在电视节目担任分量吃重的出题官?他怎么看待孔子以及当今的文化传承?近日,孔垂长先生接受了齐鲁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电视综艺首秀:看到热情四溢的小名士,“疲劳就一扫而光”

多年前在澳大利亚就读商学院时,孔垂长也许可以想到有一日会接任奉祀孔子的传承,然而走上电视舞台,担任出题嘉宾,则出乎他的意料。

上场前,孔垂长会做充分的准备:戴上眼镜,查阅资料,把每一个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反复确认,与团队、导演组核对并通读每一道题目。他说,要避免任何疏漏,给广大荧屏前的孩子传达最准确的文化信息。

记者:您为什么在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献上综艺首秀?

孔垂长先生:传承和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我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家族使命,也是我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文化担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更是文化的希望,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至关重要的环节。

山东卫视精心打造了《国学小名士》这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国学节目,对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大众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和山东电视台有着愉快的合作经历,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国学小名士》第二季邀请我作为出题官,我就欣然接受了,并且会倾力而为,希望能不负众望。

记者:听说一期节目的录制,有时长达7个小时,最晚一次录到半夜两点。这个过程不轻松吧?

孔垂长先生:我是第一次进棚录制这么长时间的节目,真的不知道录电视节目这么辛苦,不光是台前的主持人、选手、我自己还有三位老师,幕后的团队更辛苦。他们比我们更早到、更晚回去,期间还要张罗所有的事情。

还有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们,虽然录到晚上都很累,但一回答起问题来,个个都是精神抖擞,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不会因为压力影响到状态,表现了对国学的热情,也充满了文化自信,看到这群热情四溢的孩子们,让我的疲劳也是一扫而光,什么辛苦都能克服了。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透露点节目的精彩内幕?

孔垂长先生:让我惊喜的是,无论是“七星团”还是“百人团”,小名士们都有着深厚的国学涵养,如果没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多年的学习积累,是很难达到这种水平的。从这里,我真正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度辉煌的希望。

这些小名士中,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有两个,一位是挑战“百人飞花令”的贺莉然,她对诗词的熟悉程度真让人惊叹,以一己之力独战百人而不落下风;还有一位是张益铭,好像大部分选手都怕遇到他,他不仅历史知识非常丰富,而且比赛时手快、脑子快、语速快,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总之,我觉得《国学小名士》第二季亮点很多,对热爱国学的青少年来说,是难得的国学盛宴。

谈孔子:“假如他老人家生活在当代,也会深得学子们追捧”

节目开播后,孔垂长口中的贺莉然,凭借“5分钟127句带花诗词”冲上热搜,刷屏网络,并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日报、文汇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在节目组发布的视频中,孔垂长跟自己的儿子——孔子第80代嫡长孙孔佑仁联袂朗诵论语,也在网络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

在孔垂长的眼中,国学、孔子从来就不是刻板的。

记者:在您的印象里孔老夫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孔垂长先生:老夫子可能是人们对先祖孔子甚至是我们这些孔氏后代的先天印象。其实,我们要准确还原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真实形象不仅很难,而且也没有必要。

我们只需要知道孔子不仅是儒家文化的缔造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品质,比如仁德、宽厚、智慧、可亲等等,都可以说是孔子的形象,也都可以从儒家经典中找到依据。

台北孔庙的4D剧场常年播放一部动漫片《孔庙奇遇》,讲述孔子化作一位智慧、友善、幽默的老人,谆谆善诱地给小学生讲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儒家文化,这也代表了当代的人们对孔子形象的向往。

如果孔子只是一副刻板的学究形象,没有亲和性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得到众多门徒的拥戴。我也相信,高情商的孔子也是与时俱进的,假如他老人家生活在当代,也会深得学子们追捧的。

记者:从观众反馈看,很多人被您在节目里的表现圈粉了,甚至用“暖萌”来形容?

孔垂长先生:很多人没看到我之前,第一印象可能觉得这一定是个年纪比较大的老先生,不了解我的人,把我也想象为老态龙钟。

我举个例子,是一个很好玩的事。几年前曾经有人邀请我去参加一个活动,他们负责人听说我要去,特意打电话给我们这边的对接人,说当地的孔庙是一个古迹,没有推轮椅的坡道。我们这边的人就告诉他说没关系,不需要。后来我到了孔庙他们才松了一口气,发现原来我这么年轻。

谈文化传承:“学以致用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一档文化节目,《国学小名士》被广泛认为是“文化类节目标本”。孔垂长对节目的“360度星空舞美”也很认可,“烘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北斗星辰,也呼应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星空中的应有地位”。

具体到孔垂长出的题,形式上更加丰富:有“一人战百人”的飞花令,也有湖北房县农民传唱《诗经》,有一些题型引入了电子竞技,还有胡夏、陈键锋等艺人录制的视频题……节目推广曲《你好!诸葛亮》,则直接将19个古文经典唱成了上千万次播放的“中国风神曲”。

孔垂长认为,这样的形式,并不突兀,甚至可以说契合了孔子的教育方向。

记者:《国学小名士》用了多样化的综艺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您如何评价?

孔垂长先生:先祖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教育方面。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培育英才,大家熟知的是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佼佼者又当属孔门四科十哲,就是德行科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政事科的冉有、子路,文学科的子游、子夏。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言语科是孔子教育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次于德行科,而宰我、子贡在当时的年代也是以能言善辩、纵横外交而成就斐然,这说明孔子很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和辩才的培养。《国学小名士》的赛制也很注重选手的语言表达和个人发挥,从这方面看,契合了先祖孔子的教育方向。

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让这些青少年,参与这样一个有点综艺色彩,又有竞争性质的节目,对孩子们是很好的启发,能让他们在竞赛的过程中提起对国学的兴趣,这是一个现代表现的方式。

记者:您认为怎么更好地让年轻孩子们学国学、爱国学、用国学呢?

孔垂长先生:学以致用,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我觉得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知识是必要的,但通过体验式的方式效果更好,也更容易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因此,我们委托台湾大学在传统成人礼和释菜礼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改进为新成人礼或毕业礼、入学礼或敬师礼。为了使这些新的礼典既符合儒礼古义又体现时代精神,台大中文系组成了由礼学权威、专业老师和青年学生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现在已有本地一些名校希望引入。

我们也将由至圣孔子基金会在大陆通过建立“礼乐传承基地”“礼乐进校园”等形式进行公益推广,让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达成文化传承和人格养成的目的。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孩子,可以称得上“小名士”?

孔垂长先生:简单地讲,要成为“士”,就要具备儒家的情怀和儒学的知识;而要成为“名士”,这个名,不能是自封的或炒作出来的,而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成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知识型人才,或者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实干家。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当然不能以这么高的标准来衡量,但应该作为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

专访结束了。记者最大的感触是:或许每个时代,都会有具时代感的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应该有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参与。

无独有偶,《国学小名士》评委郦波也曾在第一季节目研讨会上表示,“如果孔子活到今天的话,他也会来参加《国学小名士》,因为他做的是大众教育”。

【责任编辑:刘思志】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