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收入达到预期的科研人有15%,多数人并不后悔读研读博

来源:科研圈

前段时间,“科研圈”发表了《读研/读博划算吗?》,探讨深造的经济收益和其他价值,并进行了一项读者调查:

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你认为读研/读博值不值得?或者说,读研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收到了三百多位科研人的心声。47.2% 的人没有考虑过收入问题或者目前没有收入, 37% 的人感觉目前的收入低于预期,只有 15.8% 的人觉得目前的收入达到或超出预期。但是从整体上看,大多数人都肯定了读研读博的价值。

“钱可以挣,兴趣挣不来”

既然每个行业都会有高薪职位,那么选择兴趣为何不可?大约一半的科研人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内心,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读研是划算的。

收入上足够普通生活就好。学习和职业道路漫漫,没有兴趣很难坚持吧,人生苦短,开心要紧。不过很有钱的话也会开心。

我以为划不划算取决于喜不喜欢和需不需要,若是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且工作上需要,那么读研读博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是划算的。

划不划算看行业需求。我觉得工资收入不是读研读博的目的,情怀才是。

优先考虑兴趣,因为我认为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做得好,成功的机率会大幅增高,这样一来收入自然不会低。而且我认为生活质量和内心的幸福感不仅仅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读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我读的是临床医学,就我的专业来讲,我认为是划算的,就是我们专业的研究生都是三年,不像其他专业有两年的,我觉得就时间方面有点太长了。

还是考虑的兴趣。本人学的是古生物,从小对这个很感兴趣,打算继续深造,完成这个执念。

至于划不划算,个人觉得看怎么想了。如果是为了找到挣钱的工作,肯定是不划算。现在早就是看能力不看学历了,还看你学的是什么。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能用几年青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没什么划不划算的。

虽然我们家不算富裕,收入也很重要,但是我还想追求喜欢的事情。有爸爸妈妈支持,还是想一往无前。关键是想追求什么,像我,科研就是理想,必须要走的路没有划不划算的说法,至于收入可以有其他来源,兼职什么的。

钱可以挣,兴趣挣不来。不是说高学历就一定好,但是对于医学来说,学历越高,眼界就越宽,人一辈子很短,带走的只能是自己的经历和阅历,看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更重要,医学的圣殿更值得向往。

没有兴趣的话可能一开始薪资符合预期,但长期来看,也许兴趣会让后来的发展进步更快。读研/读博也是划算的,本科学历已经完全找不到符合心理预期的工作了,将就也不行。

不走学术道路的人不会读博,读博的人大多是要成为业内专家的。从经济上看,专家赚的钱不会少;从兴趣上看,坚持读下来的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兴趣也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可以避免从事自己觉得无趣的工作。

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深深钻研,难道收入会少吗?

“养活自己才有资格考虑兴趣”

看重收入的科研人数量也不相上下,他们大多都提到了家庭的影响。显然,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对于求学是相当有利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拥有这样的条件。

优先考虑收入,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加,我逐渐发现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父母年纪大了,我要尽可能地给他们一个优越舒适的环境,这是离不开钱的;过两年有了孩子,更是要给她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这也是离不开钱的。

只有物质条件满足了,我才会去考虑其他东西。目前对我来说,读研读博不划算,因为我马上27岁了,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压力。我的收入不多,如果读个研,会浪费三年时间和金钱。

曾经第一考虑是兴趣,这几年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认识到在养活自己之后才有资格考虑兴趣,只要不是深恶痛绝的就业方向,当然是第一考虑收入高低,毕竟已经是成年人,不能再给父母增加压力。

由于父母生病的原因,为了就近照顾,从一所较好的学校念完本硕后回到家乡读博。家乡是一个三线小城市,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读博的实验室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由于经费紧张学生较多,实验室内经常发生各种撕逼,作为唯一的外来者经常莫名其妙躺枪,最重要的是没有学到有用的技术提升自己,感觉完全就是浪费时间,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混”个学位证赶紧离开这里,毕竟现阶段博士学位证还是比较有用的敲门砖。

若把兴趣当成工作,会毁了兴趣。另外,每一行都不会轻松,不如干一行爱一行。

“最好的年纪做了最不赚钱的事情”

无论选择收入还是兴趣,都不能保证将来一定不会后悔。这听起来有点丧,但它确实是一部分科研人面临的困境。

当初是优先考虑兴趣,但是七年过去了,后悔死了。

都没有充分考虑就盲目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只能说是最好的年纪做了一件最不赚钱的事情。

原本兴趣优先,后来发现我感兴趣的别人都感兴趣,竞争太激烈了只好选了冷门专业的导师。

不知道划不划算,有过彷徨,但是还在读。主要本人在帝都读研,学校住宿条件很简陋还不让自己添置,十分羡慕人家中科院。手里这点钱只够生存,生活质量就完全谈不上了。

读不读博也在犹豫,归根到底还是钱的事,又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又不能接受现在的生活质量。

比较难抉择。对于经济学专业来说,近两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国内的经济学本科与硕士实际差别是否明显?除了学历的敲门砖以外,真实的情况是,硕士的工作内容与本科并无明显差异,薪酬待遇也没有很大差异。

身边没有读研的朋友已经开始工作并开始有积蓄了,在花钱方面可以自由做主,在时间方面似乎很充足。读研的我,还是像一个学生一样精打细算,三年后才是开始,不确定那时候的事。常说女生要在30岁前稳定下来,读研让我的时间好像缩短了,毕业后只有五年的时间留给自己自由。唉,迷茫。

好学校、好导师很重要

许多科研人说,如果选对了专业,跟对了导师,自己也尽了力,那么读研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还有几位提到,读博的时间成本实在有点高。

硕士即将毕业,感觉并没有从导师身上学到什么,做的课题也都是自己在摸索。感觉目前高校虚假的东西太多,已经不打算继续深造。

我个人觉得要看在什么层次的学校读,说白了就是高校资源差距大,目前在一所双非院校读研二,越来越觉得不划算。

觉得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是很好,想去一个更好的平台,站得更高一些,能更多地看一看这个世界。纵使最后没能走上科研这条路,也可以在这个过程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一些。

如果能直接跟产业界挂钩的话,是个不错的锻炼阶段。

9 月开学,7 月提前进入课题组,目前觉着没有什么不划算的地方,毕竟本科的知识和能力还不足以让我在社会上长久发展下去的。

我是理工类的圈子,觉得读研读博基本上是不赔的。如果跨一个相近但是不同的专业深造会更有收获,遗憾的是,自己硕士和本科都是同一个专业。

理想有了,面包也会有的

一个科研人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能得到不错的经费支持或高薪职位。当然,这样的“人生赢家”只是少数人。

在考虑继续深造时,优先考虑兴趣,不过目前打算选择职业道路,优先考虑收入,因为想看看多读的书在经济上有怎样的体现。

等工作就知道在价值上是否划算了。不过目前状态很好,读研是一种不一样的经历,大胆试错而又成本低,对自我发展很好。

钱可以慢慢赚,用兴趣赚钱是幸福的。尤其是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运气?)获得不错的 funding 时,就更能享受生活了。读研读博也是划算的,可能每个月剩的钱比已经工作的朋友还多。

当时有些盲目,没有考虑清楚,只是希望成为一个学术大咖,觉得自己擅长做科研。后来发现自己不适合高校氛围,出来工作和创业,回头看,收获很大。

读研读博非常划算,培养一种快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读书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博士毕业论文获了一个不错的奖,毕业后第一年收入超过七位数,现在依然保持每年阅读大概 100 本的习惯,热爱读书吧,哈哈。


【责任编辑:祁飞】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