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很讲究意境的,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抒发情感,使作品意蕴不同,各呈异彩,情景交融,意趣横生。

靳学德在写生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有意思、有余味。比如有位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片红黄变色,飘摇而下的树叶,以诗的简练和含蕴,抒写出一曲优美的《秋声赋》。“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含蓄产生了更加强烈和丰富的艺术效果。又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上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让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蛙鸣。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又引发出无尽的意趣。
正因为以意为之,呈现在画面上的景象绝不完全等同于实际的景物。著名水彩画家杨景更先生讲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世界。”一幅好的作品绝对不是真实场景,都是经过画家心中的“取与舍”以及一定的“搬迁”而来。郑板桥在一则题画中讲到“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也不是胸中之竹”。李可染先生在《漓江胜览》一画中的题款中写到:“余游漓江,觉江山虽胜构图不宜,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画出了漓江的神韵,却不可按图索骥。其中渗透着画家对艺术的想象、综合取舍与艺术加工。所以中国画家不排斥面对实景的写生,更重要的是灵感降临之时从笔底自然流出的意境。( 靳学德)
靳学德作品欣赏:

(一)

(二)

(三)
【责任编辑:刘思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