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补习病毒”肆虐:孩子们前脚出校门后脚进培训班

上周末晚上,南京“学而思”的一家教学点灯火通明。 蔡蕴琦 摄

原标题:孩子们前脚离开学校 后脚就扎进各种培训班

上周,本报 《“问诊教育生态”引众家长痛诉“六宗苦”》的报道刊出以后,反响热烈。各地读者纷纷致电扬子晚报热线,表达目前教育负担中的一种“不可承受之重”——“校外培训”已经形成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起裹挟其中,它就像一种超级病毒,不仅极易传染,而且被传染者还在扩散病毒。如今“补习病毒”正四处肆虐,孩子无处躲藏。

镜头聚焦

补补补,全民补,补课就像一种超级病毒,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各地肆虐。日前,扬子晚报记者调查了江苏多地中小学培训市场,试图从真实的镜头中窥探触目惊心的“病态补课”。

1 前脚出校门,后脚直接进培训班

上周五下午四点,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走出校门,妈妈匆匆接过书包,转身将他送进学校旁边的一家培训中心学英语。这位妈妈说,孩子每天早上7:30左右到校,下午4:00放学,目前校内学习任务并不重,所以校外培训班必须得跟上。“不补不行的!书本内容浅,课外不补根本拼不过学霸。”

当天下午四点半,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几乎都已经离校,只有零散的家长在门口等待。这是一所在南京乃至全国都极为知名的中学,以盛产学霸著称。“接到他就要去上英语培训。”一位儿子在该校就读初二的妈妈坦言,学校里牛娃云集,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付出更多。“课外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光英语就上了两个班,一个是口语,一个是托福。你知道吗?儿子班里的学霸已经学到了高中课程。”说这话时,这位在外人看来带着光环的牛娃妈妈,却流露出一种人到中年的疲惫。

2 周末忙补课,家长备饭带孩“赶场”

上周六傍晚的南京,降温再加上下雨,空气中更多了几分湿冷。但对于家有学生的家庭来说,周末是拥挤和忙碌的,因为要补课。记者来到位于河西的中央商场,这家商场的三层和四层已经有两大培训机构“落户”,每到周末,这里更显热闹。

“快点吃,马上6点又要上课了!”傍晚五点半左右,南京河西中央商场四楼学而思教学点的大厅瞬间变身为“临时食堂”,家长接待区的高桌前站着一排匆匆扒饭的学生。家长们纷纷从保温袋端出饭菜,招呼孩子吃饭。为了省时间,很多家长准备的都是有菜有肉的炒饭,还有一杯饮料。“中途休息时间太短!即便我们就住附近,也赶不及接孩子回家吃饭。”一位家长无奈地说。

3“团课”很隐秘,家长组团请名师“出山”

除了培训机构,还有一波课外培训的学生则是在“团课”。“团课”的家长更为疯狂,他们直接把眼光瞅准了名校名师,聚上十来个孩子就能“团”成一个班。

上周日晚9点多,南京建邺区某住宅区楼下,家长们在等放学的孩子。“我们‘团’的是一所名校老师的数学课,老师本来不愿意,我们求了很久才答应。”一位家长表示,补课的需求的确存在,孩子想利用课外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很正常。“我们语数外物四门都团了课。不光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双休日所有时间都用来陪孩子上课了。”因为政策明令禁止教师家教,这位家长透露,为了“保护”老师,“团课”通常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或者直接去老师家里,很多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老师只负责上课,连学费都有人收好,这就是“团长”。有的“团长”可谓神通广大,手里掌握着大批名校名师的情况,不少家长会点名要上某老师的课,只要团课的人数够了,“团长”就会联系老师,说服老师来上课。“团长”可能是家长,也有的人就以此为职业。

4 学校不让补课,培训机构就“门口开花”

南通,这座以高考成绩领跑江苏而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也并未逃离课外培训的魔爪。与把学生“圈”在学校的县中不同,南通市区的很多高中没有晚自习,周末也并不补课。于是,从周五晚到双休日,很多学生都在培训机构度过他们的课外时光。对一位面临高考的高中生来说,语数外三门主科肯定是要补的,物理、化学等选修课则根据个人成绩斟酌排进“周末课程表”。

为什么以教育教学质量高而著称的南通补课也疯狂?一位南通中学的家长道出了原因,“以数学为例,学校一周顶多上6节课,而海安中学、海门中学这些厉害的县中一天就能上好几节数学课。老师把知识点肯定是讲得透透的了!”课余时间相对多,又有高考的压力在前,市区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补课的。

不仅在南京、南通,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已经占领了无锡、常州、连云港、扬州、盐城、淮安、宿迁等江苏各地最热闹的市口,成为众多家长“逃不出去的魔掌”。

家长心态

“学霸想更好就要超前学,普通孩子想争上游就要更努力,学不好的孩子为了不掉队就得补差,这就是现实。”一位教育界人士坦言。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补差只是补习中的一种,而提前学、超纲学则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形态,少数人的“游戏”已经演绎成大面积的疯狂。

A

“提前学,谁都想赢在起跑线!”

“‘学而思’会根据诊断成绩,推荐孩子上不同层次的班。”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学而思,通过一年的努力才考上“勤思班”,这让她骄傲了好一阵子。与“提高班”相比,这位家长明显感到“尖子班”的孩子从反应速度、解题能力比“提高班”高出一大截。升入五年级后,学而思的数学题难度明显增加,课堂两个半小时,女儿不能完全消化,也无法轻松能完成课后作业。“我把笔记记下来,回家再跟她说一遍,比较难的题目我先做一遍,再教她,就像喂养雏鸟。”

这位家长表示,很多培训机构学习内容相对超前。比如五年级课本上的“方程”,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春季班上就接触到了。培训机构还经常进行“诊断测试”,成绩公布后,班上的孩子们还会互相比较,校外辅导班的考试成绩俨然成了另一套评价标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课外培训成“第二课堂”,甚至还渗透进学校教学评价之中。孩子在南京一所名小上四年级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学校每个单元的数学、英语考试都有附加题,光学课内的根本不够,必须额外学习课外内容,才能在学校的一些重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一些培训机构服务还特别到位,以学校为单位建群,给群内家长发复习资料,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在校内拿好成绩。

可怕的是,这种超前学、超纲学,在小学阶段只是一个“开始”,到了初中、高中,永远有一群“学霸”在往前冲,带着后面的人你追我赶。

B

“不想上,看到别人跑只能跟着跑!”

说到补课大军,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坚定者,另一类则是被裹挟前行者,后一类人数更多。每当带着孩子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去往培训机构的路上,家长汪女士的内心就会产生一阵强烈的波动。“我们被裹挟着前行,麻木陪跑。”对于成绩中上等的孩子,班主任老师通常会暗示家长要多盯着,逼一逼,补一补。“我也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要上名校,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小天才,但是,我也不敢拿她的未来打赌。”汪女士直言,除了来自同龄学霸的压力,家长群里漫天飞舞的数据经常把她从感性世界又拉回理性世界,毕竟,不上一所好的初中,中考可就悬了!

一位高中生家长林先生感慨道,当下的教育时常让家长感到困惑,一会儿给家长喝各种各样的“鸡汤”,一谈考试就又一棍子打回原形。“社会现实就是面镜子,如果有名校的光环笼罩,孩子未来发展就能多几分助力。”林先生表示,让孩子加入补课大军实属无奈之举,谁忍心看着孩子牺牲休息时间疯狂补课?

“补了有用。”“别人补你不补,你家就吃亏了。”“专业的事要给专业的人来做。”“你不择校,还要参加分班考啊!”……在“病毒”肆虐中,培训机构无疑在推波助澜。他们是制造焦虑情绪的高手,善于在自媒体平台炮制出各种教育文案,从中扮演着教育专家的角色,传播“不补不行”的魔咒,让你想逃离又无法真的离开。

C

“压力大,补课就为了能上好学校!”

补课,就是为了能上好学校!在采访中,这成为不同年龄层受访家长中最直白、最一致的回答。

“我知道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很辛苦,但是要上一所好初中,就得辛苦。”采访中一位南京牛娃的妈妈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南京牛娃最集中的学校就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然后能择校的就是各种学费贵一点但中考成绩比较领先的民办学校,而“成绩好”才能敲开这些好初中大门。“以前大家都比较热衷参加培训搞奥数证书,但据传与名校升学并不挂钩,热度就减轻了许多。但大家还是辗转于各种培训班,总之不能让孩子闲着,因为你不学,别人在拼。”

对于一些上学区学校的家长来说,躲得了小升初,仍然躲不过中高考。“很纠结,不想让孩子这么辛苦但又不敢不报。”苏州高新区的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家长告诉记者,身边大部分孩子也在上培训班,“我家是学区房,我不用择校,但中考还是要考啊。苏州有很多好高中,但很难考,考不上意味着读不了好大学,从现在开始就得努力。”

“人人都焦虑,最不可逃避的重要原因还是升学。”采访中一位江苏教育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小学要小升初,中学要中高考,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比拼,孩子要上好学校就要成绩好,学校要立足也要成绩好,成绩就是一个绝对重要的指标。现在离开这些谈减负,家长也不答应。(记者 王璟 蔡蕴琦 李晨 张琳)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