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 张仲民】不久前,一位河南老板花5000万元买了一幅国画,因公司缺钱想出售,结果从河南到北京,价格一路降到了500万元都没有卖出去。为什么没人买呢?因为这幅国画的作者身份变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变成了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乌纱一旦摘下,其画作行情顿时暴跌。

如同自然河流被污染一样,我们的艺术这条大河也被权力所污染。
知道这个处境之后,作为参与其中的积极群体来说,艺术作品供给方(画家)和直接需求方(买方),是继续来帮助污染这个艺术之河流,还是助力对污染的治理?作为不得不参与其中的消极群体来说,是在这个被严重污染的河流里裸泳呢,还是设法进行必要的隔离?
社会的问题,往往就是,只要把问题提出来,自然就足以引起人们警觉,从而探寻出形态各异同时有价值的答案。
在任何时候,对于积极追逐名利的人来说,都是不需要任何建议的;因此,这里提出的思考,也许只对消极的群体有参考价值。
所谓消极的群体,在画家来说,是指那些本身没有积极追逐权力的欲望,但却不知道权力与艺术成就的可能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甚至担心,如果不积极向权力靠拢,会丧失自己的艺术进步机会;在买方来说,也是因为自己实在判断不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误以为有官职的画家,水平才相对较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权力逻辑和艺术逻辑,是两条平行线,永远难以真正相交的,如果发生了交叉,一定是有一条线出了问题,迷失了自己,发生了偏差;如果有人一定要举出艺术史、学术史上的例子来证明,它们是可以相交的,那一定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权力逻辑一定会侵害艺术逻辑。
通俗说来就是,很可能越是热衷于管帽子的人,艺术水平的提升是越难,成就也可能是越差的;同一个人,先前不热衷于官位,还可能获得一定的艺术成就;一旦热衷于官位,其艺术水平的提升也就到此为止,甚至断崖式下落。
因此,在艺术领域,无论是指望做一个有成效的画家也好,还是希望真正购买、收藏到有价值的作品,总之,与权力保持距离,是基本的自我保护、风险规避措施,如同在被污染的自然河流里游泳一样,不可裸泳。
其实,说“权力污染艺术”,是权力本身的自我扩张冲动,人类社会自权力产生就一直相伴而产生,并非自今日始,在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的今天,正在试图治理这种污染。在此情势之下,更不可裸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