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国家要求书法进课堂,而全国书法教师至少缺40万人,现在全国高校书法专业每年只能招收两三千名学生,按这个培养人才的速度,需要200年才能满足书法教育的需求。

恩师欧阳中石与张永昌亲切交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副教授、全国书法骨干教师培训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永昌,急国家所急,决心“做书法家型的老师、老师型的书法家。”为此,他卸去光环,不断减负,把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副业”全部放弃,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定位,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担当,专心做一个“教书匠。”
张永昌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别出心裁,“离经叛道”。他讲书法课时,发现有些学生执笔总是不自然,他就索性先讲“用 筷子,”把“筷子文化”和书法技艺的联系讲解得深入浅出,透彻易懂——拿筷子的手法,就是执笔的手法;夹菜的动作,就是运笔的动作。会用筷子,才会用毛笔;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因为用不好筷子,所以拿笔姿势和运笔的方法就不对。这是张永昌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书法教学理论。

细细品来,张永昌的书法课,没有一句政治术语,但却是生动的思想教育课。他以书法为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他说,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多姿多彩的投影,是时代的胶片,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比如,“家”字,是会意字。那么,古人造字的依据是什么?笔画结构又是怎样的关系?这里折射着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他结合书法技巧,将历史文化融入其中。
再譬如,如写“人”字:撇,由重到轻,还要短;捺,由轻到重,要长一点。这从写字的技法上,称之为主次分明,收放有度,轻重得当。从更高的道理上说,是伦理秩序、是阴阳的对比与协调。
张永昌说,书法艺术需要书者自身的修养和其他知识的框架来支撑,书法之美的领悟,更要靠人的文化底蕴一点一点的积累、浸透。张永昌经常应邀到外地搞讲座,每到一个地方,他尽量躲开酒局,去逛老街、博物馆,去看地方戏曲,体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韵味。日常教务繁忙,他却要挤出时间去学古琴;不仅写书法、篆刻、绘画,还学写格律诗。
张永昌说,格律诗难学,我只是一个刚入门的初学者,国画倒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其实,当年入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专业就是绘画。他的画作《深秋酣梦》,还在省展获了银奖,这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
张永昌的画作不多,但他的画,笔墨相融,颇具新意,最显著的特点是线条讲究,很有质感,或饱满,或厚重,或飘逸,或轻盈,随意点染,挥洒自如,一任笔下思绪流淌,纸上意态率意天成,有力透纸背之感。

2003年,作为美术教学名师的张永昌已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但他随团去河南参加的一次艺术交流考察,让他的灵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中的傲气与浮华不免骤然退却。
从河南回来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规划艺术成长道路。他以古代文人和民国学者的艺术成就为目标,决心走诗书画印艺术一体,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道路。
他把自己封闭了半年,重新拜师学艺,心无旁骛,焚膏继晷,写篆书、临古印,一鼓作气完成了100多方篆刻作品。他的篆刻,依据篆字的章法,精妙构图,方寸之地,充满智慧,饱含着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四美合一,更加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格调,他的篆刻及书法创作,一年内接连在6个全国性权威展会上取得佳绩。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为我国书法界4年一度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被誉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张永昌在篆刻作品入展第九届全国展之后,书法作品又入展第十届全国展,被称为“双料冠军。”2007年,他被吸纳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张永昌总是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瑰宝面前,自己是永远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他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极大。
国家教材中心为了尽快适应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需要,运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将中国书法十大经典字帖制成视频版。作为全国书法教育培训专家,张永昌负责对《曹全碑》共性规律进行系统讲解,全碑和工作量可想而知。
有的耐性和定力,重新精读碑帖,细心观察揣摩,掌握整体风格,把握结构特点,归纳基本笔法,探索临习技法,总结注意事项,在这个基础上再对碑文的每一个字做视频精讲,从而精准地传承艺术精品。既解决了书法教师短缺的难题,又可以面向社会推广书法经典,惠及全民,传留后人。
潜心书法教学,他减少了收入,但却另有收获,价值无限。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层层遴选,只选送了一件篆刻作品送往全国“大艺展”比赛,最终力拔头筹,获得全国一等奖,这位“篆刻状元”竟然意外地出自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是张永昌无数学生中的一个突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