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讯】应台湾中国书法学会邀请,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9日至15日,黑龙江·台湾书法交流双年展在台湾高雄市文化中心开幕,台湾书法界人士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黑龙江省书法代表团一行18人,被称为书协“少帅”的鸡西市书协主席聂书春,引起了台湾书法界的瞩目和热议。

作为专业组织机构的各级书协主席,应是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旗手”,因此,资深,成了这一职务的标签。而48岁的聂书春,却被推选为黑龙江省地级城市鸡西市的书协主席,成为泱泱大国地市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当家人”。
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聂书春尽管资历浅,年纪轻,但是他扎实的书法功底,瞩目的艺术成就,参赛斩获的殊荣,令人刮目相看,心悦诚服。
聂书春,1972年出生在鸡西市麻山区和平村,聂家几代诗书继世,忠孝传家,小书春自幼耳濡目染。他以“二王”法书为宗,继而上追汉魏六朝,精研晋唐法帖,在传统书法及演进的哲思中创造前行。

小学及初中时,聂书春先是硬笔临习庞中华字帖,后转为毛笔临写柳公权《神策军碑》。长辈嘱他:学柳体从此碑下手,仔细研究其用笔特点及结构规律,方可入其堂奥。聂书春谨遵教诲,墨守成规,不废冬夏,临帖不辍,尽管稚嫩,却已小有书名。
1987年,15岁的聂书春考入鸡西市师范学校。书法有丰富的教育元素,师范重视书写教育,给了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他由唐楷进而宋元,又及汉隶,兼临周慧珺、刘炳森的楷书、行书、隶书。
徜徉在浩瀚的经典法帖中,他宛如久旱逢雨,酣畅淋漓;又仿佛海绵吸水,孜孜不倦。教室中、寝室里常见他临池挥汗的身影,寒来暑往,日课不辍。
古人对书法的重视绝对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书法见长,入仕选官,职场升迁,都占优势。也是因为字写得好,聂书春师范毕业,就被选拔到鸡西市政府。先是当微机员、文书,后任政府常务秘书。
这期间繁忙的政务,并没有冲淡他对书法的兴趣。尽管跟随领导经常很晚下班、公出在外,但他从未辍毫栖牍,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便是泼墨挥毫。这个时期,由于阅历的加深以及工作的需要,聂书春继续深入研习魏晋小楷,从“楷祖”钟繇的法帖入手,一本宣示表,一临就是十年,用秃了多少枝小楷笔已数不清,真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有经验的书法爱好者都知道写小楷工整易而灵动难,聂书春在研习过程中采取实临取其形,意临摄其神的模式,师古不泥,自成风貌。

199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是20世纪中国书法大展的组成部分。当时的国家主席题词祝贺,毛主席的手书《沁园春.雪》巨作在此展震撼亮相。聂书春的作品破茧成蝶,也荣幸被选入展,这令他惊喜万分。从此他的创作便激情喷发,高歌猛进,喜讯连连,捷报频传。小楷、行书、隶书作品先后20余次入选全国权威性大展,好评如潮。不到而立之年便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当时鸡西辖区才有6人,聂书春是鸡西以书作入国展而加入中国书协第一人。
聂书春入主鸡西市书协之后,如何在巩固提高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这是他面临的新课题。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因势利导,在刻字和甲骨文书法人才的培养和艺术水平的提高上突破,与河南安阳比翼齐飞。
用甲骨文集诗,容易引发兴趣,便于推广甲骨文书法。但甲骨文可识别字,现不到2000个,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聂书春每天4点30起床,边散步边琢磨一首甲骨七言绝句。2014年,为普及甲骨文,他还在鸡西日报开专栏,用甲骨诗文介绍24节气,令人惊叹,大受欢迎。

“小书体”果然弄出了“大动静”。几年的功夫,鸡西甲骨文书法异军突起,一批书法家,凭借甲骨文这个“小书体”,在全省乃至全国入展,获奖人次之多,获奖等级之高,震撼书坛。
有专家这样评论聂书春的书法艺术:学养丰厚,书艺超群。取法乎上、碑帖兼容,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不乏时代气息。他的书法功夫在字的结体上,因字形而随势生发,通过局部点画和偏旁部首位置及角度上的细小挪位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丰富微妙的变化,形成大开大合,仪态端庄之姿。在章法、结构上,追求气韵贯通,收而纵,纵而擒,随意伸缩,提按自如;字的大小相间,左右呼应,和璧随珠。透过这些表现,每每使观者在品尝中回味无穷,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看到了书法之妙、书法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聂书春的楷书,法钟繇,顶礼“二王,”又学颜鲁公,取精用宏,灵动飘逸,有如道骨仙风,超凡脱俗,点画起始处一任天真,绝不拘泥刻板。又如大隐于市,神态自然,随遇而安,沉静自定。小楷作品中融入行书意趣,取六朝墓志书法中的淳厚朴实,丰富笔法得变化;以现代构成的法则组织板块,章法灵活多变,特立独行,自成风貌。聂书春的作品见心见性,气如高士,意境幽远,不绝尘寰,真挚扑面而来,让人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