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臻,原名张志勤。他是我所见过的书法家中最低调的书法家之一。从他的自我介绍的文字中,可管窥他的品行、格调“自幼酷爱书法虫技,痴醉老墨松香,感受熏染鲁公刚毅、正直的为人气质。”

闯荡京都13年,以书法为业,靠卖字为生,他却从没有做过任何宣传,没出过一页画册。
记者以为“虫技,”可能是鸟虫篆之类的古书体,他却淡然一笑:“我的书法,只是雕虫小技而已。”谈到颜鲁公,他引用宋代胡舜举为颜鲁公祠题诗的两句话:“忠义文章两奇绝”“扛鼎笔力犹精奇。”这也是张臻所奉行的做人的操守和终生酷爱颜真卿书法的根由。
张臻如此低调,并非出身卑微,书艺平平,完全是他的“伟大谦虚。”他1965年出生在河北大城县邱庄村的一户富农人家、书香门第。爷爷自幼苦读私塾16年。土改时,他家房产田地被分,却留下满屋藏书。后来时事变迁,富农爷爷还当上了学历最高的“村长。”
外祖父更是声名赫赫,大学教授,毕业于北平艺专,与李可染是同班同学,师从于徐悲鸿、齐白石,还是著名红学家。
这样的家庭背景,如果是一个擅长炒作的人,早已经成了“公鸡中的战斗鸡。”但熟悉他的人却很少知道他的家世。如此看来,张臻八岁便能给乡邻写春联,女儿也成了著名书画家,也就应了那句耳熟能详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张臻的书法启蒙,源于祖父。祖父对《多宝塔碑》情有独钟,推崇备至。自幼,他在祖父的指导下,临习颜体,从《多宝塔碑》入手,及至《祭侄文稿》《争座位贴》。
后来上师范大学,祖父可能怕他将来误人子弟,一改小时候的“无为而治,”反而严格要求他按规范重新临习《多宝塔碑》,决不许乱写。每次回家都要检查作业,指出不足。爷爷告诉他,《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的力作,是后人学书的重要碑刻典范。全碑整体秀美刚劲,法度森严,字势挺拔,浑然天成,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学颜体只有从此碑下手,才可入其堂奥。祖父的良苦用心,他后来逐渐领悟,也因此筑牢了根基。
大学毕业,张臻回家乡执教,转而临习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及行书精华并被历来学者奉为圭皋的《圣教序》。

有了“颜筋柳骨”的深厚根基,再加上王羲之振迅遒媚的风神,张臻的书法也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张臻任教的中学在家乡大城县。大城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境内有燕赵古长城、秦始皇幼子墓、故城遗址、龙冢古墓、齐圪垯汉墓、姜太公钓鱼台等古文化遗迹,也是民国总理张绍曾、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张作霖、开国中将孙毅等著名历史人物的祖籍,历史文化底蕴不浅。张臻任教时,正是一批老中医活跃的时期,他们都是用毛笔开处方,病人治好了病,处方成了收藏品。他们还常到学校去找张臻切磋书法艺术。老中医收入高,不仅把他们的书法专业杂志拿给张臻看,还无偿供给张臻纸墨笔砚,一伙人组成了一个书法沙龙,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八、九十年代,商海潮起,与张臻出生的小村庄比邻的东阜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摩托车及配件专业市场,即河北省摩配经济技术民营科技产业园区。几乎家家做生意,户户有门市。张臻字写得好,慕名找他写牌匾的络绎不绝,比肩接踵。当时张臻在中学当老师,每月工资才60元,不够生意人一天的收入,张臻也活了心。1991年,索性停薪留职,到县城开办广告公司,专门为商家做牌匾。张臻字好、人好、信誉好,不仅写字,还结合商家实际,编写广告语,大受欢迎,生意日隆,腰包渐鼓,提前步入小康。
人就是这样,生活到了一定水平,必然要有精神追求。2006年,张臻干脆举家迁往北京,到中国文化中心,专门从事书法艺术。他认为,书法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
北京大咖云集,名家荟萃,没有两把刷子可混不下去。张臻“不敲鼓,不打锣,一步一步往前挪,”不声不响,不骄不躁,磨穿铁砚,孜孜不倦,通过地书练结构,笔走龙蛇写新篇。他的书法经过口碑相传,声名不胫而走,求字的日渐增多。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如今文化市场低迷,可他仍在琉璃厂荣宝斋大厦稳坐钓鱼台,这足以证明他作为书法家艺术水平的程度和经久不衰的市场影响力。
正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有一次,女儿正在看电视剧《外科风云》,他发现剧中院长办公室挂的一幅字画“业精于勤”,字体十分熟悉,仔细再一看落款,竟然是老爸的作品,一问老爸,老爸也是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是剧组在市场上购买的。
《外科风云》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医疗行业励志题材电视剧。现代职业剧难拍,医疗剧更是难中之难,剧组对演员、以及布景和道具等等都要求极严。因此2017年9月8日,《外科风云》入选“一带一路”推荐剧目。这种情况,剧组在不认识张臻的情况下,能选中他的作品,足以证明张臻是“书法名家”而不是“名家书法。”
张臻曾应邀为中国汉正国际集团等无数知名企业题写过匾额;为李嘉诚的侄儿、上海行动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践,用书法撰写过系列经营理念;为全国500位总裁培训班作过书法讲座。至于与著名书法家沈鹏、毛主席的大管家吴连登、毛主席的侄女毛小青、著名演员谢芳等名人的交往与题字,不胜枚举,但他从不张扬,更不炒作。
张臻平时的穿着打扮,极其普通,走在大街,无人能识;说话语气平缓,办事有板有眼,书法功力深厚,拒绝江湖气,坚持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不走偏门。有一次,西城区搞笔会,去了一帮光头、长发、美髯、奇装的江湖型书法家。张臻普普通通,沉默儒雅,不引人注目。可是,书法作品一亮相,众人眼睛一亮,啧啧称道。晚宴时,主办方负责人,第一个给张臻敬酒,并深有感慨地说:“你是我见过的,最不像书法家的书法名家!”
张臻认为,王羲之结字,遵守法度而合于自然。因此,张臻从生活中领悟书法之美,在书法中体会人生哲理。譬如宝盖头的字,被他想象为人戴草帽或礼帽的姿态,下面有大撇或长捺,宝盖要小,就像戴礼帽,动作要庄重潇洒;再譬如官字,上面则要开阔舒展,而下面要收得紧一些,不仅字和谐好看,也警示官员要谨慎内敛,不可膨胀。
左右结构的字,他认为恰如人们的团结协作。左部或右部,单独完美,不是好字,必须要有放有收,各有缺欠,但整体看上去却很和谐,这才是好字。一个笔画,在这里是主笔,结合到别的字里却是副笔,上下左右,前后照应,穿插互让,各得其所,这是中国汉字的美学原则,也是生活中的智慧和哲学。
所以,人们评价张臻的书法是:老百姓看着,有美感,专家看了,有法度,具有中和之美,符合中国百姓的审美习惯。
听到赞扬声,张臻总是摇头。他对自己的书法总是不满意。每次写出作品,一定要挂在墙上,让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在北京琉璃厂荣宝斋大厦张臻自己的画室,常常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书友,他让大家给自己的作品“会诊。”与毕业于天津美院硕士研究班的书画家女儿在一起,也总是比试书法,互挑毛病。他认为自己的书法还是结构、布局、气韵和神采不足。他说,这是自己永远的追求。
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学。总是感到不足,也就是总在不断进步,这就是张臻的书法备受欢迎,经久不衰的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