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海口讯 黄茂蓉 实习生徐铭雅】近日,教育部、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指出,海南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自贸港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7月28日下午,以“海南教育布局的战略思考”为主题的金融沙龙在海口市举办。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深入探讨关于《方案》如何具体落地的问题,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的决策做参考和补充。

会上,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扈大荣就《方案》的落地实施问题作主旨发言。扈大荣表示,海南的发展长期以来被国家给予厚望,但因其基础太差、目标太远且希望过高,常常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方案》的落地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他认为,《方案》的实施落地首先要确定好主体责任,海南的教育改革应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由国务院及教育部承担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组织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海南合作办学。其次是找准实现路径,一是行政性路径。海南应该在原有教育布局的基础上,用行政手段扩展、建立一个教育产业群,形成一个国家主导、教委牵头、各部委配合、高校参与的社会主义教育产业改革的新模式。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将教育工程市场化,鼓励社会融资、国际资本投资,解决办学的资金来源问题。扈大荣建议海南借鉴美国“文理学院”模式,引进囯际名列前茅的学科和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异于传统的“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

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刘建宁认为,海南的教育是中国教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应充分利用中央给海南的相关优惠政策,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改革。同时,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海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应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培养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人才。

针对于海南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金秋会创始人沈文建建议,海南应该进行教育的市场化尝试,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专门化人才。海南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性地为内地和海外培养和输送人才,所以应该瞄准内地教育缺口、人才缺口,办具有海南特色的职业教育,将教育产业化。

对此,中国经济新闻联播副总编辑张建星表示,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文明的基础,是一个民生工程,不应该产业化,这是原则性问题。教育的产业化、资本化,会丢失教育的本质,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口市支会会长韩青认为,《方案》实施需要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政府的行政许可是高校和企业落户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来依靠市场机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海南应该面向全世界,依照市场需求,开人才招聘市场,并形成一整套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机制,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引入海南。

海南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冷明权认为,当前海南教育的发展可以借鉴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三来一补”模式,吸引内地和外国的资金、引入其先进的教育模式,进行合作办学。而政府方面要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保证相关信息公开得及时、准确,并落实好土地供应等问题。

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章一鸣认为,要落实《方案》,最关键的是土地供应,海南省政府应该调整“多规合一”,对教育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建议在文昌、陵水、乐东、海口、三亚规划大学城项目,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一批教育特色小镇。同时,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必须改善营商环境。建议海南省政府指定专门机构为有意来海南办学的单位提供“店小二”式的一站式服务,提高项目落地的效率。并且,应建立由企业家组成的评议委员会,加强政企沟通,对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
有专家建议,成立促进海南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咨询机构,在现有政府决策咨询框架下成立由非政府机构人员等外部知名高等教育专家组成的“海南省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非常设机构,凡是涉及高校发展的重大决策,须向该机构咨询。
参与座谈会的人员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围绕会议主题,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郗俊杰对整个会议进行全面总结。他强调,海南要落实《方案》内容、树立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就必须打开思路、放眼全国,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形成统一意识,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给予政策上的配套支持,吸引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海南。

本次沙龙活动由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