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深圳9月25日电 (易全 通讯员吴伟平)湖南湘乡,自西汉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为湘中大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三国蜀相蒋琬,湘军将领曾国藩等,共和国大将陈赓、谭政,革命前辈蔡和森、蔡畅,文化名人萧三、张天翼等都是湘乡人。毛泽东也曾在湘乡东山学校求学。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幅画以长卷的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最近在湘乡,一位名叫杨贵华的七旬老人,历时14年创作出《湘乡古城旧貌图》,大伙儿都说这是湘乡版的《清明上河图》。

(杨贵华老人在作画)
这幅名为《湘乡古城旧貌图》的画卷长8.2米,高0.9米,画有湘乡老城大大小小1000多栋老建筑和300多个人物,标注地名140余个。为创作这幅画,杨贵华老人从构思、考证、打草稿到创作,一共耗时14年。
杨贵华是地地道道的湘乡城里人,生于斯长于斯,对湘乡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后因工作离乡20年。2005年他退休回到湘乡,看到家乡日新月异,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湘乡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人对以前的历史可能不了解,所以我就想把这些历史画下来。”杨贵华说。
杨贵华想要描绘的不仅仅是记忆中的家乡,更是曾经真实存在的老城。几十年来,湘乡城市发展历经沧海桑田,光靠记忆已难以准确还原。为画好这幅画,杨贵华走上了漫长的考证之路,找资料,访旧人,游故地,一点一滴收集整理。就这样,从鸬鹚桥到夏梓桥,从镇湘楼到北门口,50年代初期湘乡古城的全貌,在杨贵华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立体地呈现出来。
杨贵华从小热爱画画,但并非科班出身,全凭自己从书本和实践中学习绘画技巧。为了画好古城旧貌图,他历经8年考证和构思才开始提笔作画,数易其稿,终于有了这幅蕴含深厚人文气息的《湘乡古城旧貌图》。
画卷里,湘乡三街九巷十八弄全然呈现,麻石板卵石路,青砖黑瓦老建筑,人们穿梭于大街小巷,饱含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跃然纸上。慈云寺、药王庙、南城门、昭忠祠、第一山、民生工厂,这些逐渐被湘乡人淡忘的名字穿越历史尘埃,又重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14年来,杨贵华老人笔耕不辍,他创作的这幅湘乡版《清明上河图》,不仅能勾起人们对古城湘乡的美好回忆,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乡城市面貌翻天覆地变化的最好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