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武汉10月12日电(王海珠)依托湖北特色的汉绣非遗工艺,以长城、黄鹤楼等中国元素创作,创新技法,融入现代审美,让人眼前一亮。10月11日,汉绣非遗传承人徐凡正忙着为军运会“赶工”。她希望自己和徒弟的作品能借军运会,让各国游客一览汉绣风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徐凡,新一代汉绣非遗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她打破传统针法,创造性地运用乱针绣、游针绣等用针技法,大胆用色,出奇制胜。她开创汉绣旗袍等现代中国风系列汉绣产品,助推千年汉绣历久弥新、焕发新生。
见到徐凡的时候,她刚刚送走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特别定制的两幅作品。
汉绣,长江流域中蜀、汉、湘、苏四大名绣之一,源于2300年前的楚绣。屈原曾在《楚辞》里如是描绘奢华楚宫的丝织图画,“翡翠珠波,烂齐光些。阿佛壁,罗帱张些。”历经千年,汉绣发展成为以武汉为中心、覆盖湖北全省的地域性绣种,清朝中晚期发展到鼎盛。
汉绣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它的用针有别于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
作为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汉绣作品曾出访亮相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广受好评。1910年、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8年,汉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凡,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湖北十堰竹溪,从小喜欢弄针玩线,用粗布做布鞋,用丝线绣鞋垫、绣荷包挂件抱枕,帮人绣嫁妆被面之类也不在话下。

十九岁时,徐凡从竹溪县的小山村带着刺绣的鞋垫和布鞋来到武汉谋求发展。为了维持生计,她在汉正街摆过地摊,还先后做过泥瓦匠、服务员、促销员。手头宽裕以后,徐凡在武汉科技大学成立了一间汉绣工作室,同时还参加了汉绣高级研修班,向著名画家讨教学习。
有心人,天不负。几十年潜心钻研,徐凡技艺日渐精进,声名鹊起。她创作的作品多次斩获大奖,并进入深圳、香港的拍卖行拍卖,先后被美国、英国、迪拜、德国、澳大利亚等中外收藏家收藏。
一针一线,绣出锦绣人生。靠着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技艺,徐凡在武汉开了3家工作室,收获了美满的事业和家庭。更令她自豪的是,靠着这一针一线,她将儿子送到了美国留学。
与温润高雅的苏绣、清新淡丽的湘绣相比,汉绣以粗犷、浓艳独树一帜,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用色讲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对比性强,颇似湖北人泼辣豪爽、热情奔放的性格。
为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但凡有绣种的地方,徐凡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去学习新的绣法。她将绘画和刺绣结合,以针线为工具,不同的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交叉、重叠,体现物体的立体、空间和色彩变化。她说,“乱针绣层次会多一些,我们就要把色彩堆厚些,这样才能出效果。”
她用针代笔,用彩色丝线代墨,远看是一种颜色,近看则是好几种颜色。似画非画,似绣非绣,丰富的颜色及层次,令作品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在徐凡看来,汉绣艺术不仅要传承,更要结合时代特点有所突破和发展。在研究、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不拘一格,在人物、动物等题材方面突破,并打破传统针法,创造性地运用乱针绣、游针绣等用针技法,大胆用色,出奇制胜。绣品纤毫毕现、精细入微,其用色、绣法之精妙逼真令人赞叹。

她还开创了适应不同人群、不同背景需求的产品,如汉绣旗袍等现代中国风系列汉绣产品。通过优化布局设计、选材用料、用针技法和装裱工艺,力求呈现最佳的艺术效果。
她广收学员、倾囊相授,积极培养新一代汉绣技师。“未来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我会不遗余力的传承推广汉绣技艺,扶持热爱汉绣的人创业,希望汉绣能在年轻一代手中发扬光大。”
在政府的支持下,徐凡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节、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宣传汉绣、推广汉绣。她积极扶持学生在上海、杭州开设汉绣工作室,带着学生进社区、进校园,与银行、售楼部、汽车4s店跨界合作,配合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汉绣非遗艺术。她希望向全世界宣传汉绣古老文化,重新擦亮汉绣这张名片。
徐凡介绍,汉绣能带动创业、就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巨大。与苏绣、湘绣相比,汉绣的复兴之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徐凡手中,汉绣艺术得到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这门流传千年的古老艺术正如“枯木逢春”般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