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场婚礼火了,当看到身着枣红色龙袍纹样礼服的吴奇隆迎娶一袭粉嫩凤褂的刘诗诗的画面时,大家都为“四爷”终于娶了“若曦”而非常开心。
若真能穿越回300年前,“四爷”雍正的婚礼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由于雍正在继承皇位前已经成婚,所以他并没有在紫禁城内举行过大婚典礼,甚至他的成婚年龄在文献上也没有明确记载。事实上,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举行大婚典礼,只有幼年即位的皇帝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而成年后才坐上宝座的皇帝,只能是补行一个仪式而已。在清代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与雍正皇帝一样,即位前即已成婚,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则是在清朝被推翻后举行的,因而在紫禁城中举行过婚礼的皇帝仅有幼年登基的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四位。那么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王朝,皇帝的婚礼究竟是怎样的隆重场面,又反应了怎样的礼仪制度?
历来研究皇帝大婚礼仪,其礼仪渊源可追溯至西周《仪礼·士婚礼》,《仪礼·士婚礼》记载,自周代以来的婚礼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古称婚礼中的“六礼”。清代皇帝的婚礼仪式也大体遵循古制,但更为隆重与讲究。以光绪帝的大婚礼仪为例,当时的内务府员外郎庆宽等人所绘制的《皇帝大婚图册》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整个婚礼极其隆重,分别经过了纳采、大征、“册立”“奉迎”“合卺”“祭神”“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仪式。这诸多繁杂的礼仪若按照时间归纳,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和婚后礼。

婚前礼:皇帝也需要给“彩礼”
清代皇帝的婚前礼,主要包括纳采和大征两种礼节。不过在婚礼之前,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常看清宫戏的话应该比较了解,就是选秀女。清代宫廷每三年举行一次选秀女的活动,由于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所以秀女也只从八旗中挑选符合条件的送入宫中,后再经过皇帝复选,确定皇后和妃子的人选。不过位高如皇帝,他们的选择也多为权利所制衡,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幼年登基的光绪帝便是如此。以听政、训政之由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在光绪大婚前为他定下的备选秀女中有她的弟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等。按照清宫惯例,凡是皇后中选,即授予如意一柄,妃子中选,则给予红绣花荷包一对。当时,光绪帝对德馨的两个女儿十分中意,准备授给如意,却被慈禧太后加以阻止,并暗示授予其侄女,无奈之下,光绪帝只得将如意授予了叶赫那拉氏。
言归正传,被选中的准皇后回府等候大婚,从此时起,便真正进入了婚礼的各礼仪程序。纳采礼,即后世民间所谓的订婚礼。其实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选择既已通过选秀女的形式,并不存在订婚礼程序,只是皇家要表明尊崇古礼,举行纳采礼。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甲胄十副、缎百匹、布二百匹,顺治朝还包括喝奶茶用金茶筒1个、银盆2个。清朝统治者以骑射与尚武为立国根本,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甲胄列入其中,并且占有首要的位置。
在纳采礼之后举行的筵宴,称为纳采宴。与民间不同的是,清代皇帝大婚纳采宴的承办,改变了主宾关系,并不是由皇后父母设宴款待皇帝派出的使者,而是皇帝要派大臣代表他,赐宴给皇后父母,以感谢他们为大清王朝养育了可母仪天下的皇后。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行大征礼,即古代的“纳征”礼。征即证、成之义,又称纳币。之所以称为“大征”,表明其礼物之规模宏大。清代皇帝婚礼大征礼物区分出礼物与赐物,即给皇后的为礼物,给皇后家人的为赐物。按《大清会典》记载为:黄金二百两、白银万两、金茶筒一、银茶筒二、银盆二、缎千匹、文马二十匹、闲马四十匹、驮甲二十副。另有赐后父后母黄金百两、银五千两、金茶筒一具、银茶筒一具、银盆一具、缎五百匹、布千匹……
婚成礼:先册立后“迎娶” 皇后要带着“身份证”入宫
清代皇帝的婚成礼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经过这一礼仪,双方才可确立夫妻关系,礼仪程序包括册立、奉迎、合卺、祭神,并且还有坐帐礼、跨火盆及马鞍的习俗。
册立与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式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按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记载,制作金宝用金550两。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与民间婚礼最大的不同,是平民在举行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去迎娶新娘,所以称此为“亲迎礼”,而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派遣使节先到皇后府邸对其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因而皇帝婚礼中称为“奉迎礼”。
皇后入宫时所乘坐的凤舆,并非与民间一样的红色喜轿,而是皇室专用的明黄色轿,并且上面没有“喜”字,而是要提前在凤舆内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皇后头遮绣龙凤同合纹的红缎盖头,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需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以谐音平安如意。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的“家”,皇后则要在乾清宫阶降舆下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才能进殿内,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再要跨过放置在两个苹果上的马鞍,寓意为平平安安,之后才能行合卺礼。
合卺礼是诸礼中真正代表二人结为夫妇的礼节,也是现代所说的交杯酒之意。清代皇帝婚礼中的合卺礼在洞房即坤宁宫内举行,卺就是瓢,把一个匏瓜分成两半,做成两个瓢,帝、后各端一个,喝下瓢中的美酒,就是合卺,象征着婚姻美满,永结琴瑟之好。
婚后礼:“家”礼之外还有“国”礼
清代皇帝的婚后礼包括庙见、朝见、庆贺、颁诏和筵宴,婚成礼完毕后,皇后须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称“庙见”,以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朝见礼是择吉日皇后到慈宁宫向皇太后所行之礼。之后的礼节则表明了皇帝大婚与臣庶最大的不同,是在“家”礼而外增加的“国”礼,即增加颁诏礼、庆贺筵宴礼等,筵宴结束,皇帝大婚礼仪的帷幕才终于落下。
如此大排场的婚礼耗费也是相当惊人的,据有关材料统计,在光绪帝大婚中,计用黄金4126两,白银4,824,183余两,制钱2758串之多。相关费用共折银达550万两,约占当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的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