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学校减负致辅导班抢位:家长真的“疯了”?

减负,这个在中国教育领域屡引争议的话题,最近又火了。

因为朋友圈里的一条爆款文章喊出“减负=制造学渣”,这一话题似乎又变得无解。

孩子的无奈,家长的焦虑,学校的纠结,舆论的争执不休……让孩子拥有可以“荡起双桨”的童年,怎么这么难?

资料图:孩子离开学校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张畅 摄

资料图:孩子离开学校  中新社发 张畅 摄

从“快乐童年”到“辅导班抢位”:

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双十一还没到,南京5年级学生家长杨劲松已经提前感受了一把“限时抢”的氛围。

经考核,儿子符合辅导班的要求,可以从提高班升到尖子班。但学位有限,能不能升,还要看他这位爸爸的手速和家里的网速够不够快。

杨劲松打开APP,盯着时钟的秒针,“咔哒”,时间一到,手指疯狂地点击“抢位”,仅几秒,所有的位子都没了——26:1,这是当天的争抢比例。

从事金融行业的他买东西会货比三家,争取最大性价比。可是给孩子报辅导班,他不挑老师不挑时间,抢到哪个上哪个。

这样的自己,是4年前的他想象不到的。

彼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小孩以后的障碍。后来发现,孩子的努力才是更重要的。不仅是分数,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挫折,以及克服困难后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是不能替代的。

资料图:昆明中小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写作业。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任东 摄

资料图:昆明中小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写作业。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转变还来自同辈竞争。杨劲松介绍,南京市不同区教育水平不同,民办学校更是从教材开始拉开差距。当公办学校孩子三年级开始学教育部英语教材的时候,民办学校的孩子一年级就在学更难的朗文英语了。

公办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3点半放学的时候,民办学校5点还在上课,每天多学2小时,除去假期,每年多学200小时,6年就是1200小时,孩子间的差距就这样被拉开了。

“要想具有竞争力,至少要和别人处于比较平等的教育情况,只能额外上辅导班。”杨劲松说。“中考、高考,大家考的是一张卷子,考试面前没有同情。”

当前的选拔制度下,他认为考试是唯一能把主动权把握到手上的东西。每年都有各种减负,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学生而言,唯一的规则只有两个字:优秀。足够优秀,以不变应万变。

“幼年的快乐在成年之后会付出代价,而幼年吃点苦,成年以后才会享受更大的快乐。”杨劲松说,“这是守恒的,没有捷径可走。”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天不足7小时的在校时间和1个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

“学校只是基础教育,能让孩子吃饱,但是不能吃好。”

为了让孩子“吃好”,杨劲松改变了想法,送孩子去辅导机构“开小灶”,一开就是3个。

资料图:学校门口,家长接孩子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张畅 摄

资料图:学校门口,家长接孩子  中新社发 张畅 摄

减负之后:

家长真的疯了?

在离南京180公里的安徽省合肥市,6岁刚上一年级的兜兜暂时还感受不到这种竞争,他也不知道在减负政策下,自己的小书包轻了多少。作业不到1小时就能写完,在每天5小时在校时间之外,他喜欢架子鼓、篮球、听故事。

作为妈妈的周雨琪是当地的初中英语老师,她给了兜兜极大的自由。减负政策下,学校只会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比如抄写16遍拼音,或是把课本后习题抄在作业本上等,每当这时,她就会替孩子完成一部分。

“抄了之后孩子还是不会用拼音拼读,有什么意义?”周雨琪说。利用省下来的时间,兜兜背了古诗,复习了英语单词。

正在做作业的兜兜 受访者供图

正在做作业的兜兜  受访者供图

她理解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落实起来会有很多问题。以前大家以考试为中心,有规则好做事,现在突然变了,大家很慌张。一旦成绩不好,家长就会怪老师教得不好。但孩子只是在课上听讲,不做练习不考试,怎么检验学习成果?

而面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减负”行动,杨劲松的回应是让孩子上作文、英语、数学辅导班。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要求各省份结合实际出台落实的具体方案。2019年10月28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又被称“减负33条”。

浙江版方案对校内考试次数进行了严格规定,特别提出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拒绝完成剩下的作业。

网络上一边倒的反对,认为这是在制造学渣。在大家都转发那篇自媒体文章的时候,杨劲松的朋友圈却显得格外安静,几乎没有人转发相关信息。和外界看到的“南京家长疯了”不同,实际上他和很多家长甚至拍手叫好。

资料图:昆明中小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写作业。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任东 摄

资料图:昆明中小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写作业。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真正关注教育的家长不会把这文章当回事儿。”他说,在制度要求下,很多人按照这种要求学习,而自己的孩子却更拼命了,“你们都不学了,我来学,多好的超车机会。”

杨劲松已经在给孩子看寒假班和春季班,他不相信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和高标准是不会变的,人才选拔机制也不会变,上好学校的还是前面的学生。”在他眼中,优秀,是唯一需要遵循的规则。

周雨琪和杨劲松都意识到,教育是家庭的事情,陪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而那些所谓“疯了”的家长,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原本学校要做的事情现在要自己做了,时间没了,钱也没了。”

“吐槽是没有用的,能改变什么呢?还不如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杨劲松说。

资料图:山西太原新建路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始返校上课。张云 摄

资料图:山西太原新建路小学的小学生们开始返校上课。张云 摄

“减负”困局:

减负之后,矛盾丛生

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减负”为什么不被认同?

太过了。这是杨劲松的回答,就像把一杯80摄氏度的水一下子降到20摄氏度,这种行政命令让学校家长孩子都受不了。

在金融业深耕多年,他认为,减负引起家长焦虑,而焦虑背后都是生意。自媒体写了家长的焦虑,赢得了流量,家长们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去买学区房、上各种课外辅导班、上早教……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了,却不一定有效果。

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上市公司好未来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该机构总学生人次(长期正价课)从上年同期的约221万人增长到本季的约341万人,同比增长54%。有媒体评论,校内减负校外补,家长需要支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培训机构反成最大获利者。

作为老师,周雨琪认为,人才选拔机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虽然课业压力小了,可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难度却越来越大了。

整个社会,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得通过各种考试来进行,高考、公务员考试都是如此。基础教育大家是平等了,但是以后呢?“虽然自己和国家想让孩子轻松,但是社会竞争不宽松,规则没有变。”

一味地不允许学校考试、增加课外辅导教材,只会让教育的机会更加不均等。公立学校减负了,但昂贵的私立学校并没有,以后公立学校的师资会越来越弱,更多的老师会去机构或者私立。造成的后果是,有实力家庭的小孩会越来越优秀,把普通家庭的孩子远远甩在后面。

身在县城,周雨琪的学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管教,在减负背景下,学校也参与不进来,那么放学后孩子去哪儿?网吧、游戏厅。

“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

资料图:昆明中小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写作业。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任东 摄

资料图:昆明中小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内写作业。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困境何解: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杨劲松和周雨琪都明白,国家政策的初衷是好的。

“我们要减的是低级重复、对学生没有作用的课业负担。只笼统减负,孩子的竞争压力还在,家长的焦虑就还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减负”具有相对性,学习不能没有负担,真把负担都减了,学习没有效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规范学校办学,主要是治理“抢跑道”给学生加压。南京市教育部门的做法从大方向说没有问题。但是,南京的学生参加高考,是要和全省学生竞争的。浙江想把“主动权”给学生和家长,愿意少做作业就少做,可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不做作业呢?事实就是更多家长选择给学生在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基础上加餐。

“从根本上说,今日家长的焦虑,不是家长自发的攀比,而是教育竞技化,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熊丙奇认为,要让家长摆脱焦虑,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成才创造多元选择。

“其实只要让家长看到希望就可以了,看到改变的希望,看到孩子可以去‘快乐学习’的希望。”杨劲松说,不要像那篇自媒体文章一样,只让人看到焦虑和绝望。

6岁的兜兜还有很长的求学之路要走,周雨琪并不想把任何一种模式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也不会让自己陷于焦虑,她很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郎朗)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