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哈尔滨“文化创城” 打造冰城符号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11月19日哈尔滨电(记者朱淑英 通讯员高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文化滋养一座城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讲好冰城故事、塑造冰城形象、激活文化产业。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奏响音乐之城华彩乐章,展示冰城之夏迷人风情,勾画历史名城灵气神采,融汇四海八方广博气概,哈尔滨以文绘城,汇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守正创新、成风化人。以深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哈尔滨通过厚植文化加速提升城市魅力,步入文明新境界。

10d4d38294824d2db8a310e21108ef04_th.jpg

松花江镶上文旅融合“金飘带” 

碧波荡漾,歌舞飞扬。今年夏天,行走在夜幕降临的松花江边,时时闻歌声,处处是舞台,哈尔滨沿江公园筑起一条群众文艺百花齐放的风景线。

漫步在夏夜的松花江畔,步移景换,惊喜连连:旋律优美的交响乐演奏、大气磅礴的红歌联唱、自弹自唱的行吟歌手、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多姿多彩的群众文艺表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江畔上空飘荡着的旋律让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

道里区打造“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让散落在松花江畔的群众自发性文艺活动穿珠成串,松花江镶上文旅融合“金飘带”,成为“迷人哈夏”一道亮丽风景线。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让市民游客“大饱耳福”。无处不在的音乐,让哈尔滨品位十足。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通过整合挖掘松花江沿线群众文化活动资源,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位于中央大街延长线上,串联起冰城众多文旅资源,江畔群众艺术活动与老街音乐汇、花车游等活动无缝衔接,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新产品。

“哈尔滨不愧是音乐之城,连松花江边的群众文艺表演个个都是国际范儿。”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凡生说,“在国内其他城市很少看到这样密集且高水准的民间文艺表演,置身其中,仿佛融入了这个载歌载舞的城市。这里的人们豪迈开朗、热爱生活,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别具风情。”

W020170527300473516306.jpg

“网红桥”叫响旅游新地标

“桥上挂满国旗,看得我热泪盈眶。” 国庆假期,71 岁的薛秀坤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装扮一新的滨洲铁路桥上。蓝天白云映衬下,红旗艳艳,薛大妈心潮澎湃:“我1948年出生,见证了新中国70年蓬勃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由衷地感到骄傲,眼前这一面面国旗令人精神振奋。”

由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策划并实施改造的“国旗桥”在国庆前夕盛装亮相,让滨洲铁路桥再次“爆红”,成为哈尔滨最热的旅游打卡地标之一。从9月29日至10月7日,近百万人次登上“国旗桥”,与国旗合影,为新中国欢呼。

千人共绘,500平方米画板浓缩哈尔滨绝代芳华;举城同庆,70载岁月见证共和国腾飞盛世。“十一”前夕,“绘城市宏图,为新中国庆生”千人共绘大板画活动在人民广场举行。

大地为凭,蓝天作证。来自全市的520个学生家庭、近1600人在531平方米的画板上,共同绘制冰城美景,尽展盛世欢歌场面。

“共绘大板画活动旨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道里区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邹安娜说,“这是一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培育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积极作用。”

从打卡“网红桥”到共绘大板画,哈尔滨“文化创城”持续发力,不仅收获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更拉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统计数字显示,国庆假期,哈尔滨市3A级以上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创秋游新高。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哈尔滨开展了“五星红旗飘起来”活动,在主要街路、公园、广场、社区悬挂国旗,形成了满城尽是中国红的浓厚氛围。全市91座公园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达到96%。开启第八届中国·哈尔滨五花山赏秋节,推出登山赏秋康养森林之旅、新夜幕下的哈尔滨之旅等六大主题产品35条线路。

今年以来,哈市将文博场馆整合纳入旅游线路,全市76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达到95%。假日期间,在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老会堂上演多场高端文艺演出。全市还陆续开展上百场群众文化活动,包括“中国梦歌曲大家唱”、诗词歌曲创作朗读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2018年,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043万人次,稳居东北四大机场之首。在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世界旅游组织支持的“第四届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上,哈尔滨入选“中国十大避暑城市”。

以文化磁力提升城市魅力,辐射旅游吸引力。旅游业的“井喷”正是哈尔滨多年致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通过开展市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哈尔滨文化特色的时尚元素,哈尔滨日益彰显出大气、洋气、神气的城市风格和开放、友善、自信的文明气质。

LOCAL201909301411000312573356446.jpg

“文化创城”掀起城市软实力

厚植文化土壤,催生文化商机。哈尔滨文化产业如松江潮涌,风生水起。

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上,备受关注的哈尔滨书城文化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将成为全市乃至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基地和新的文化地标。

书城文化综合体位于哈尔滨新区,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1万平方米。书城将采用“哈尔滨元素、深圳表达”的方式,由中心书城、文化公园、创意街区、总部基地等构成,未来将打造成黑龙江省规模化、专业化、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城市文化生活中心。

太阳岛雪博会主塑模型展示冰雪魅力,憨态可掬的乐聚机器人点亮科技、厚重绚丽的俄罗斯油画彰显艺术品位……本届文博会上,多姿多彩的哈尔滨文化产品成为一道令人过目难忘的风景线。连续14届参加深圳文博会、连续7年设立独立展馆的哈尔滨,积极加入“文化+”的融合车道,与先进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

文博会上的精彩亮相只是哈尔滨文化兴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创城引领下,哈尔滨以“文化创城”大力提升城市特色化水平,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文明亮点。

保护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做好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旧址、“金上京”遗址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修复犹太老会堂、中华巴洛克等特色文化街区再现历史风貌,大力提升城市特色文化品位。

推广特色文化与时俱进。推动“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和“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等特色旅游文化活动提档升级,实施城市品牌营销战略,进一步展现欧陆风情和北国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建设公共文化对标先进。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剧院、音乐厅、中东铁路公园,打造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市县两级“一馆一站”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城市吸引力、美誉度大幅提升。

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哈尔滨日益受到世界的推崇。2017年8月,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九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哈尔滨力压国内多个城市,与日本金泽、韩国釜山共同当选2018年“东亚文化之都”。

文化泽城,润物无声。正如浩荡东去的松花江滋养出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明珠,创城引领下的文化建设汇聚起城市健步前行的“软实力”,更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冰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硬支撑”。

201307100413267769.jpg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