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2月18日七台河电(记者聂盛良 通讯员杨崴)2020年的春节,本该是个祥和团圆的节日,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抗疫战斗中,黑龙江省七台河日报社的记者们不惧风险,挺在一线,第一时间奔赴战“疫”一线,没有誓言,只有行动。为给全市人民带来及时、准确、安定人心的报道,他们勇毅前行,夜以继日,笔耕不辍,用行动践行职责使命。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谁都知道,离病毒近一步,危险就多一分。但记者们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给全市各条战线的“逆行者”“请战者”“参与者”和“亲历者”以最暖心的回应。他们日夜兼程采访写稿、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为全市人民带来振奋人心的战“疫”消息,鼓舞战“疫”士气,普及科学战“疫”知识,更为坚守战“疫”一线的“战士们”送去精神鼓舞和力量。

在七台河日报社采访中心有一批“娘子军”,她们如同一朵朵铿锵的玫瑰在抗疫一线绽放,报社政教部党员记者韩黎黎就是其中一员。在这次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中,她多次深入市人民医院,带来抗疫救治病区第一手消息。正月初一,韩黎黎来到市人民医院ICU采访,在医务人员告知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她只做了简单的防护,戴着一层薄薄的口罩进入病区采访、拍摄。“不跟患者直接对话就不是新闻采访,要是靠别人转述,那我今天不是白来了嘛。”话语中透露着她对采访报道的“较真”。正是这份坚守与执着,才有了一篇篇抗疫一线白衣天使的感人事迹,以及该市两批共4名新冠肺炎痊愈患者出院等图文并茂的消息报道。

疫情当前,作为报社新闻采访一线年龄最大的记者,驻勃利县记者站站长黄晓慧自1月25日接到报社通知起,就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新闻采访工作中。勃利县范围广、部门多、任务重、缺乏防护口罩、记者站只有她一个人……即使困难再多也没挡住黄晓慧的抗疫步伐。从勃利县刘强口腔诊所免费为市民发口罩到基层党组织牢筑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再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以及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街道社区,都留下了她采访的身影。
七台河日报社采访中心还有一个“领头雁”,她就是采访中心主任姚琦。几年前因重症一年做了两次大手术,身体不是很好,但是这阻挡不了她黑白奋战在工作一线的热情。白天她要协调调度指挥部和宣传组对记者的采访要求,第一时间安排采访;对所有记者采写稿件进行初审后统一送审,再将指挥部审后的稿件统一发回;晚上负责报纸四个版面刊发内容的编审工作,天天工作至凌晨;持续的高强度工作使她腿部浮肿严重,皮疹湿疹折磨得她彻夜难眠,但她从正月初一到现在,带领采访中心全体记者及时“发声”,记录温情,述说故事;跟踪措施,提振信心。

除夕当日下午,七台河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解洪旺完成了全市抗击疫情第一篇报道,却延误了回勃利县岳父家过年的班车,打车回到岳父家吃年夜饭。因得知疫情严峻,没等单位通知,大年初一早上打车回到报社开始工作。而这注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逆行”,虽与家的方向渐行渐远,但却离疫情防控一线的农村、社区、检查站等地越来越近。他采写的《大喇叭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重器》《农村“硬核”宣传织密疫情“防护网”》《七台河市桃山区“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共筑防疫铁城》等大量鲜活、有温度的稿件在中央和省市媒体刊发,将七台河疫情防控一线的真实故事、权威信息传递出去,也传递给了七台河92万百姓。
“小梅”是报社采访中心的90后记者梅中石,名校出身的他去年9月通过人才引进来到报社,是采访中心的新生力量。在这次疫情宣传报道中,他不顾家人反对一直奋战在采访一线,每天忙时三四个采访,正月十五本是万家团圆之夜,小梅刚结束一天的奔波,晚上7点又接到紧急通知,要去采访该市各个疫情防控岗位上值守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二话没说顶着零下16摄氏度的严寒,一直采访到晚上10点多。为了及时把该市坚守情况报道出去,他赶稿至凌晨,那一刻,他与许多坚守者一样成为了这个元宵夜最灿烂的礼花。
报社政教部记者迟向宏、秦雷,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续不间断报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为了按时完成省领导来七台河市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他们创新工作方法,采访一线和编写后台紧密配合,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及时完成报道任务。
这支队伍中还有很多人,他们是父母的儿女,也是孩子的父母,但他们放弃陪伴老人共享天伦的时光,选择让他人托管还小的孩子;他们有人或许还忍受着病痛的困扰;他们有人因疫情无法归队,只能在家电话采访;他们有人长期坚守岗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在抗疫的新闻宣传上,他们始终晨炊星饭、秉烛达旦,他们以笔为枪向病魔喷射出烈焰,他们用新闻的力量撑起了七台河舆论的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