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一则关于度牒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宋徽宗年间,京城有一家姓周的富商,有一个眉清目秀、能诗善文的公子。周公子自小和邻家小姐青梅竹马,早早定下了婚约。不料那小姐突然染病去世。周公子万念俱灰,一心想出家为僧。周家老爷百般劝解无果,整日以泪洗面。这时,家中师爷劝慰道:“老爷,您别难过,少爷就是想出家,那也得出得成呀?”
周老爷道:“你的意思是……”师爷微微一笑:“想要出家,得有度牒,没有度牒,朝廷不允许,哪个寺庙敢收呢?”师爷见周老爷不放心,嘿嘿一笑,拿出几道度牒来:“老爷请看,这两日我派家丁在京城挨家挨户打听,谁家有度牒就高价买下来。您看,全京城仅有的三五道度牒,都已被我买来,少爷到哪里去寻呢?”
有了度牒才能得到政府的保护,并享受免除赋税的特权。因此,在唐宋时期,度牒是可以买卖的,而且是奇货可居,需要者必须出高价,还不一定能买到。
为什么当时的人们热衷于出家为僧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僧人可以得到政府的庇护,免除一切苛捐杂税。但是,出家为僧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是要付出钱财的,因而,出卖度牒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据《癸巳存稿》卷十二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军费大增,政府财产政支绌,于是,派人到太原去纳钱度僧尼道士,十天左右得钱百万缗。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因“彭原郡以军兴用度不足”也“权卖官爵及度僧尼”。(《旧唐书·肃宗本记》卷十)可见,买卖度牒始于军费缺乏。目前发现唐代银铤中有一件刻有“永州课五十两 度牒银 刺史崔亢佳”字样的船型银铤,铭文显示是永州征收的度牒银,应该是买卖度牒收入。
南宋时,户部还专门设立买卖度牒的市场。而且,当纸币会子发生危机时,用度牒来回收贬值的纸币,如嘉定二年(1209年),“诏封桩库拨金一十五万两,度牒七千道(每道为钱一千贯),官告绫纸、乳香(乳香每套一贯六百文)凑成二千余万,添贴临安府官局,收易旧会,品搭入输”。(《宋史·食货志》卷一八一下三)此时,度牒已经演变为特殊的货币,不再是出家人的证明文件了。
可是,政府卖出的度牒那么多,出家人大大增加,原来需要交纳的人丁税等苛捐杂税就明显减少了。政府为了不使财政收入降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出家的僧人也来纳税,这就是僧道免丁钱。僧道免丁钱是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创立了一项专门向释人道士徒征收的人丁税,按僧道的等级分六等征收。乾道六年以后,归入经总制钱。此项措施每年可为国库收入50万两左右。
这些向僧人征收的免丁钱被折换成白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发现在南宋银铤中有为数不少的刻有“免丁银”或“僧道免丁银”字样的银铤,都是弧首束腰扁平型,重量有五十两、三十五两、二十五两、十二两半等,铭文显示有来自武冈军、泉州、永州、郴州、全州、桂阳军、潮州等地上解京师或淮西总领所的免丁银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