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海南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物种救援”

根细细长长,叶片如薄纸片一般漂在水面上,白色花瓣中藏着淡黄色花蕊,一种在当地村民看来毫不起眼的植物,在植物保护专家眼中却算得上稀罕:这种学名叫作“水菜花”的植物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也只在海南省海口市的羊山地区发现有分布。

在被称为“物种基因库”的海南岛,类似这样的珍稀动植物并不少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人为活动日益频繁,导致一些珍稀动植物走到了濒危边缘。

为了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在今年3月3日第三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目前,海南记录到的野生及栽培的维管植物超过5800种、陆栖脊椎动物有600余种。由于包括湿地、森林在内的生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一些物种开始从常见走向濒危甚至灭绝。保护濒危物种,就渐渐成为一场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现状:

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

在位于海南岛南部尖峰岭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这样一种植物:似树非树、立如雨伞、叶同蕨类,这可不是普通的植物,它的学名叫“桫椤”。

在桫椤繁盛的年月里,恐龙还是地球上的统治者,无脊椎动物还在海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漫长的地质变化和环境改变,这种生命力极强的蕨类植物也逐渐凋零,如今已变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海南岛有着典型的热带岛屿环境,这里除了拥有像桫椤一样的古老物种外,还拥有大量年代不那么久远的动植物资源。

据统计,目前海南记录到的野生及栽培的维管植物共有5860种,陆栖脊椎动物有603种,其中两栖动物43种、陆生爬行动物115 种、鸟类364种、哺乳动物81种。

这些写在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中的数字,因为季风带来的丰沛的降水,以及阳光给予的温暖的呼吸,便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遍及了海南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一座岛屿变成了动植物的王国。

“海南是岛屿型热带雨林的物种基因库。可以说,这里的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类群均居全国前列,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乔乔说。

丰富的物种种类共同组成了海南跳动的生态脉搏,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海南的生态系统都不完整。

物种的产生、进化和消亡本是一个缓慢的协调过程,但随着自然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也开始丧失,如今这一“缓慢的过程”正在加速,即使在作为物种基因库的海南岛也不例外。

曾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多年里,海南共有200多个物种濒临灭绝。在360余种鸟类中,有100多种近年来已难觅其踪。

这一变化的速度有多快?以红树濒危植物红榄李为例,10年前左右,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在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红榄李在我国现存只有359株左右,全部分布在海南,极度濒危”。然而到了2014年,海南的红榄李仅剩下了14株。

幸运的是,去年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培育出了红榄李幼苗,为这一物种的生存挽回了“一线生机”,否则将来人们很可能只有在植物标本和照片资料中才会了解到这种红树植物的存在。

“海南作为岛屿省份,拥有着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和特有物种独特集合的发展,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的破坏,都会对动植物种类种群发育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海南生态省建设首倡者、生态学博士颜家安说。

有专家分析,海南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源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生境趋于退化、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多个方面。据介绍,在海南省的动植物资源中,受威胁植物达到了432种,其中极危植物56种、濒危植物114种、易危植物192种、近危植物70种;受威胁的野生动物有71 种,其中极危动物6种、濒危动物27种、易危动物44种。

生境的变化,吞噬了自然的痕迹,逼退了动植物栖息的边缘,威胁着物种资源的保护。而另一方面,猎手和采伐者的“双手”也成了濒危动植物最大的梦魇。

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里,有一截直径约有几十厘米高的树桩被摆在“再造热带雨林区”,与周边绿树红花的环境格格不入。

“这是红椤木,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是被人砍掉的。”兴隆热带花园工作人员陈进雄介绍说,他们把被砍的树根捡回来放在园里,是希望对游客起到警醒作用。

站在“再造热带雨林区”,记者看到,一边是乔木灌木参差生长,绿成一片,而另一边则是半截红椤木树桩立在地上,纹路模糊,径自枯萎朽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调查:

湿地濒危物种保护迫在眉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海南省,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警钟早已经敲响,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种在专业人士的参与保护下,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水菜花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种花就浮在水面上生长,以前在我们这里很常见,现在到水清一点的池塘沟渠中还能找得到。”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云庵村村民林清告诉记者。

“水菜花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可作为湿地水质的指示性植物,科研价值也很高。”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自然保育主任、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GEF(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专家卢刚说,水菜花一般生长在淡水沟渠或池塘中,在中国只有海南有,而目前他只在海口市的羊山地区发现有分布。

但羊山地区的水菜花生存空间也在受到挤压。“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对水菜花的影响是一方面,水质的影响才是最主要的,水质一旦变差了,水菜花就没法生长。”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负责人高高说。

在今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上,松鼠学堂和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制作并放映了微电影《水菜花之殇》,期待引起公众对保护水菜花的关注。

水菜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极为稀少的淡水水生植物,而且还在于其对水质的洁净度和清晰度要求很高。“所以水菜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水质监测员’,它只生长在非常干净的水里面。”高高说。

“由于当地使用除草剂、农药、化肥以及洗涤剂等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羊山湿地的水质条件受到影响,水菜花的生境情况并不乐观。”卢刚担心地说,除了受水质被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肆虐生长等影响之外,生境变化、湿地丧失同样会对水菜花造成巨大杀伤力。

和水菜花一样,野生稻的生存也面临着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威胁。

据《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显示,海南是我国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我国发现的全部3种野生稻品种。目前海南已发现野生稻居群有150多个,其中普通野生稻居群130多个、疣粒野生稻居群11个、药用野生稻居群6个,这些野生稻居群零散分布在海南岛陆域的18个市县。

在海口市羊山湿地,同样可以找到野生稻的踪影,乍一看,它的外形酷似杂草,只是比农田里种的水稻更绿,长在河沟、水塘边有水的地方,有节有芒,看上去似禾非禾。据当地村民说,以前他们常常把野生稻当成青草,割回家喂牛羊。

“从2012年起,我们就组织志愿者团队对羊山湿地进行了生态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可以证明海口羊山地区的湿地有一些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卢刚介绍说,野生稻从外表看和杂草没有多大区别,难以分辨开来,目前他们在羊山地区发现的野生稻一般是少量株数零散分布,不成规模。

据了解,野生稻199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物种,生境被破坏是造成野生稻面积大量缩减的主要原因,一些曾经记载野生稻生长的分布点已经消失。

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中国粮食问题的“杂交水稻”的“母亲”(母本)就是海南的一株野生稻。有专家表示,野生稻生存点的大量减少,很可能让我们永远失去一些尚不认识的特异基因,如果丢失,就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与虽然濒危但依然存在的物种相比,还有一些物种却需要迫在眉睫的保护。

对于珍稀水生植物水角,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种质资源库采集员张挺就曾有过“跌入谷底”的失落和“失而复得”的惊喜。

张挺的工作是负责搜集全国比较重要的野生植物的种子资源,2014年4月~10月,他与同事数次来到海南进行野外采集工作,目的就是采集分布于海南的种属植物。“采集的过程的确很辛苦,经历了一波三折,特别是寻找水角。”张挺说。

水角是凤仙花科属下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国内仅分布于海南,一般生长于湖边、沼泽湿地或水稻田中。由于环境变化,其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张挺他们在采集前只能查询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标本,并且存在标本陈旧、采集信息缺乏等问题。

张挺回忆,从2014年4月开始,他和同事根据资料记载的有限线索,前后3次来到陵水和三亚两地,在当地植物专家的帮助下寻找水角的踪迹,但每次都失望而归。

“我们当时都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这一海南特有物种是采集不到了。”张挺说,直到当年10月,他们第四次来到海南,经多方寻找,最后在海口南郊的一火山岩涌泉湿地找到了美丽的水角。

据了解,凤仙花科仅有水角属和凤仙花属两个属,其中水角属为单种属,寻找到水角对研究凤仙花科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谈起历经半年多的时间、先后4次跨越千里的采集经历,张挺说他们那次采集活动收获颇丰。但在采样的过程中,他也发现,随着农业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海南岛的很多植物生境已经消失,原采集地很多区域已经被开发了。

“特别是很多像水角、刺鳞草这类位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草本植物,已经很难再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对于这部分生境脆弱的物种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张挺感叹。

并不是所有的珍稀物种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有一些物种已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比如说水獭。

生存于海南的水獭有水獭和小爪水獭两种,均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由于是贵重的毛皮资源动物,也具有药用价值,所以在早期水獭曾被大量偷猎。本地上年纪的人说,上世纪80年代前后,水獭就已经很少再见到了。

“人类的许多活动,比如建设小水电、过度捕捞对水獭栖息环境也造成了威胁,特别是保护区内电鱼、药鱼等问题屡禁不止,带来了水獭栖息地被破坏和食物短缺等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介绍说,由于盗猎、生境被人为破坏等原因,水獭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

由于水獭处于山体溪流环境生物链的较高位置,非常依赖食物源丰富、未受污染的水体生存,是湿地环境好坏的指标性物种,它的活动情况能帮助考察者对所处地域的生态环境做出正面评价。卢刚和他的团队成员在羊山地区进行调查时,当地的村民回忆说曾见过水獭,但目前调查团队在羊山地区调查中,并未记录到水獭实体。

“减少人为破坏活动,保护好水獭的生存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卢刚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行动:

摸清家底、制定规划,进行优先保护

无论是水菜花、野生稻,还是水角、水獭,这些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都和湿地有着很大的关系,湿地保护得如何,则直接关系到它们的生存。

为了对这些珍稀动植物进行更好地保护,卢刚曾对海口市近郊的羊山湿地进行过调查。这块面积大约1.2万亩,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库等类型的湿地,就面临着包括房地产开发、水体污染、采石填塘、偷猎动物和外来生物入侵等多方面的威胁。

“保护好这块湿地,也关系到这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卢刚说。

不仅是羊山湿地,海南省其他湿地保护也同样需要关注。“由于我省湿地保护区多是地处沿海地带,周边村庄多、经济活动频繁,所以湿地面临破坏的潜在威胁也较多。对湿地进行科学有效且长期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海南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周亚东说。

如何不让湿地资源“伤痕累累”、并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主流化的工作,是海南省湿地保护面临的一个难题。

湿地从上游到下游的保护管理,都需要有系统完整的“规划图”。2013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启动了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项目主要是通过加强海南省湿地保护体系管理效能,以应对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所面临的及将会出现的威胁。

近两年来,UNDP-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在保护管理方面扩大视线,协助有关单位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在推动海南省政府利用保护体系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

此外,项目还从保护区相对封闭的内部管理,拓宽到包括周边村民的社区共管、成立湿地联盟、构建湿地监测网络、掌握分析全省湿地生态的动态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湿地保护管理方法,以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除了通过保护湿地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之外,海南省还从顶层设计出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全面的布局。

2011年12月,海南省启动《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4~2030年)编制工作,从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意义、问题与挑战、保护战略、优先区域、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导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的开展。

“到2017年,我们要基本摸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家底,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体系,并开展重要物种种质资源、濒危特有物种及关键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按照行动计划,全省从空间布局上明确了4大优先区域,确定了8大优先领域、16项优先行动、29个优先项目,建立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广泛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此外,据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调研员莫燕妮介绍,目前海南正在编制关于珍稀保护植物图鉴与分布特征研究的资料,系统完成全省珍稀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清查和梳理,以完善植物编目工作,为管理与保护海南省生物资源提供最基础的信息,提高珍稀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效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既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救援”,也需要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入反省。

“大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很相似,动植物为了自我保护、争夺有限资源,会和周边环境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演化出各种技能,生物链能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形成健康有序的生物链。一旦这一链条失衡,遭殃的就不只是某一种植物或动物。” 海南万宁兴隆热带花园工作人员陈进雄感慨道,大自然不只养育了人类,而人类则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这是我们祖辈就已知晓的道理,现在岂能迷途不知返?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