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民收藏的不断升温,古钱币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广大投资收藏人士,再加上各地钱币拍卖会屡创新高的消息,使得社会上更多的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但古钱币收藏并不像新币那样直观,数量庞杂、种类繁多的特点使得很多初入门者无从下手。故此,本文对古钱币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并对重要时期钱币的市场价格进行剖析,再结合古钱币的收藏、鉴别知识来整体呈现中国古钱币拍卖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其货币的发展更是历程漫长、演变繁杂。各时代遗留的钱币实物可谓浩如烟海,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形制之繁、种类之多,也是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
“财”的由来 “钱”的起源
作为商品交换产物的货币,最早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的。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陶器、布帛、海贝充当。但此类实物货币或因不能分割、或因久存易腐烂、或因笨重不便携带等原因而相继被淘汰,而有颈饰等使用价值且便于携带与计数的海贝,最终成为主要的实物货币。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的大量天然贝就是最好的证明。殷商晚期“无文铜贝”作为中国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开始出现,以替代部分贵重天然贝的实物货币职能。而至西周晚期,除铜贝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等金属称量货币。但无论是天然还是金属材质,贝作为主要的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春秋至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中需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难以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但这些上古的贝币至今价值犹存,在中国汉字中,财、贵、贫、资、购等与实物价值有关的字多数离不开“贝”字, 而在当今的古钱币拍卖场上数千元的成交价依然能看出收藏者对其特殊的喜爱。
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主要分为立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中原地区的周王室及韩赵魏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的同音假借,春秋时期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无装柄的空心銎,按其形状还可以分为尖足布、圆足布、方足布等。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一件战国时期赵国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以352.8万元的高价成交,刷新当时中国古钱币拍卖纪录。无独有偶,同年秋拍,一件战国时期燕国“安阳”方足布铜范以224万元高价成交。前者虽属圆足布但因其三孔制式特殊而存世十分稀少,弥足珍贵;后者是钱币界公认的铜范鼻祖,也证明了先秦最早使用铜范铸币的国家是燕国,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因此刀币主要分为“燕明刀”和“齐刀化”两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齐刀面因有“化”字文而被称为“刀化”。按其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按刀面上的文字,齐刀又可分为三字刀和六字刀。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齐返邦长大刀”六字刀背“日”以149.5万元成交。齐明刀一直是“泉界”的必争之物,此件六字带“日”刀更是其中的佳品。此外,西北方秦国独用的环币,取像于纺轮或玉璧,主要分为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类,是“秦半两”的前身。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一件 秦“燕环”圜钱以112万元成交,是研究战国圜钱演变的重要实物。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是由传统的贝币演化而来,因其分布广泛、出土量大,并没有得到“泉友”们的重视,其市场价值尚待挖掘。自战国时期铸币体系初成,金属材质替代天然贝成为等价的实物货币开始,金属成为新货币体系的载体,“钱”代替了“财”,成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秦“两”价低 汉“铢”易得
秦统一六国后,以环钱货币为基础统一货币体系,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后人皆称之为“秦半两”。此时的半两与实重相符,圆形方孔不仅可以穿成环形便于携带,更不易旋转以防止磨损。这种方孔圆钱作为中国货币“下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纵然“秦半两”是中国货币统一的开端,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存世量大而很难在当今市场上取得高价,更不能与战国时期“半两钱”的市场价值相提并论。区分两者时可从书法入手,战国时期的“半两”为大篆,而秦朝的“半两”为小篆且相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汉初的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使得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致使汉武帝不得不下令废除郡国及民间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同时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至此汉武帝开创的五铢钱货币制度历经七百余年,一直沿用至唐代初期。五铢钱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历朝法定货币,并影响日本、朝鲜、泰国等国家。纵然五铢钱制度在中国古货币史上地位无可匹敌,但这也使五铢钱的存世量极大,“泉友”们易得的汉及后代五铢钱很难得到高价的青睐。但极具审美价值的汉代“钱树”未在其列,无论是铸币的半成品或工艺品,它的稀缺性和工艺性都使得“泉友”们对其另眼相待。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一件东汉“钱树”以163.5万元成交,足以彰显此时期钱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为“钱法大坏”时期,除北魏五铢钱价值略高之外,其他时期的五铢钱不但越做越小且铸造粗劣,有的甚至笔画不全。虽隋代作为最后使用五铢钱的朝代,但经历了六朝数百年粗制滥造的沉淀,再加上隋朝常年暴政与动荡,其铸币的品质可想而知。
“六泉”精美 “十布”绝伦
西汉晚期,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建立“六泉十布”的货币制度。而收藏古钱币的“泉友”之“泉”也来源于此。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因“钱”、“五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下令以“泉”代“钱”。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泉”古音与“钱”通,又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故尤喜称“钱”为“泉”。收藏古钱币者更喜听被称为“泉友”,称古钱币为“古泉”。从铸造工艺上看,“六泉十布”铜质精、铸造精、钱文精。铜质精细程度优于秦“半两”和汉“五铢”。铸工精良,线条挺健,尤其是十布的外郭为古代各布币所不及。钱文中六泉用“小篆”,十布用“悬针篆”,或圆或方,线条瘦劲,流畅自然,备受历代“泉友”的挚爱与追捧。而集齐一套制作精良的“六泉十布”更是难上加难,可谓古钱收藏中的极品。
“六泉”分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从小泉换一五铢钱到大泉换五十五铢钱。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一套“六泉”拍得33.35万元高价,而同场的一件新莽“大泉五十”铜母范也以32.2万元高价成交。“十布”分为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从小布换一百五铢钱以此类推,到大布就能换一千五铢钱。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推出的一件新莽 “次布九百”铜母范更是拍得87.36万元的高价。2014年春拍,中国嘉德一件新莽 六泉一套更是以43.7万元位居全场首位。但新莽政权时期,一枚“大泉五十”的重量只及五铢钱重量的两个半,这也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泉五十”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的财富,更何况“大布黄千”,乃至后来的“刀平五千”,如此的暴利自然有人冒死伪造,这也是王莽将“六泉十布”造得如此精美绝伦的重要原因。但再精美的艺术品也难以挽救这个短命王朝的覆灭,也正因这短短的十六年新莽王朝使得“六泉十布”数量极为稀少,成为古钱币收藏中的精品。
“宝文”通行 “年号”当道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的强盛朝代,与钱币体系的开拓创新有着莫大的联系。唐高祖武德年间铸“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并一直沿用到两宋至清,使中国古代钱币体系发生重大转折。
“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此外,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此后各朝钱币均能窥见当世书法名家真迹,“书法币”由此而得名。“开元通宝”虽在钱币史上与秦两汉铢有着相同的地位,但与前两者一样均存世量大而使得市场价格相对低廉。2010年秋拍,中国嘉德一件唐“开元通宝”银质小平一组三枚仅拍出3.58万元的价格。与此相反,唐末动乱藩兵格局与五代十国时期所铸钱币却价格甚高。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一件瓷杂Chinese ceramics&others顺天元宝背“千”鎏金拍出115万元的高价。此件拍品是唐末昭宗大军阀刘仁恭所铸的庆典钱,与应天、乾圣、应圣合为一套,因铸量甚少,再加上此币背铸“千”字,显得极为珍罕。就后者而言,2010年秋拍中国嘉德一件南唐“保大元宝背天”钱拍得78.4万元高价。此币极具当时楚地马氏铸钱遗风,泉界众所周知,五代十国铸币当属楚王马殷开天策府后铸币为精,而此币是保大钱,系马殷之子马希萼归南唐时奉南唐为正朔所铸,铸钱之诚加之数量稀少显得极为珍贵。
两宋时期在“宝文”货币体系的基础上,以“年号”的采用为显著特点。“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后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而铸币上的年号离不开书法形式的呈现,以文治国、以书为尊的宋代更是“年号钱”的佼佼者。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宋代大书法家司法光、苏东坡等均为“年号钱”献书。为了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宋代各朝帝王也多是书法能手,其中以宋徽宗赵佶书法成就最高,其独创的“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由此衍生的宋代“年号御书钱”就与帝王对书法币身体力行的推崇关系甚大。谈及宋代钱币,最具价值者莫过于宋徽宗时期的铸币,特别是北宋末期短暂的靖康铸币更是深得泉友推崇。2012年秋拍,中国嘉德一件北宋 折二正样“靖康通宝”取得105.8万元的高价,而2014年春拍一件宋理宗的“大宋通宝”背“当拾”则以十余万的价格流拍。然而与两宋同时期的辽、金与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所仿制发行的汉文类铸钱却价格甚高。2010年秋拍,中国嘉德推出的一件西夏“天盛元宝”折十大钱就取得134.4万元的高价,而一件金真书折二型“天眷通宝”在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更是斩获241.5万元。前者是西夏鼎盛时期所铸造的汉文钱,存世孤品极为珍贵。而后者是金熙宗接受“汉化”制度为恢复经济所铸,此年号仅存三年,存世数量更是极为稀少。谈及两宋货币,纸币的出现是不能避而不谈的。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它与宋代鼎盛的文化、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也为此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银”“钱”并举“纸”“机”共存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钞票”的称谓来源于此。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明代吸取教训,以白银和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白银被铸成一定标准的银锭虽从元朝开始,但在民间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流通则是在明朝中叶。“元宝”一词正是元人对金银的称呼,即“元代之宝”的意思。“银”、“钱”为明代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钱”的质材由青铜转为黄铜,但中央官办的统一印制使得此类钱币制式标准统一且数量繁多,很难在当今古钱币市场取得较高的价格。但明末动乱时期少数农民政权所铸的货币则价格甚高。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推出的两件西王赏功金、银制币都取得高价,前者以230万元成交,后者也获得55.2万元的高价。此币为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定国号“大西”后铸造“大顺通宝”钱时,为奖励有功将士所铸,故称“西王赏功”钱,分金、银、铜三类,因铸币量稀少而弥足珍贵,与存世量颇多的“大顺通宝”和李自成的“永昌通宝”形成鲜明对比。
清初百年以银锭为主,至道光之后因战败赔款开始仿造“洋钱”向银元转化,也就是泉界所称的“机制币”。而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不仅有官钞、私钞之分,还分各种票据如铜元票、银两票等等。仅就铜钱而言,清代仍沿用明朝制度,主要铸造小平钱。清代的铜钱又以咸丰钱币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价值相异。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发展迅猛,并建都南京,致使滇铜运路受阻,朝廷财政困难,为敷衍军费及其他开支,只得发行纸币并改铸大钱,为满清入关后铸行大钱之始。此时各省局均有开铸,巨细参差,品种繁多,版式复杂,钱文也多出自善书者之手,一改有清以来匠气烦闷之风,故在清代铜钱之中价值甚高。2013年秋拍,中国嘉德一件清“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以218.5万元高价成交。而早在2009年秋拍,清代咸丰通宝宝福局背“大清壹百”更是拍得196万元的高价。通宝原本为三者中最廉价的币种,多当一文钱流通于世,而此币印制价值百文,堪比元宝之价,可谓咸丰钱中之最为罕见者,为目前已知存世孤品,故珍贵异常。此外在2012年秋拍,一件清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千”尔宝版样钱也拍得86.25万元高价,此件“元宝”在当时可抵换一千文钱,是普通元宝的十倍,也极难一见。而去年秋拍中国嘉德一件清 “咸丰元宝”背“宝苏当百”楷书试样拍得23万元高价。清代钱币种类繁多,但仅铜钱而言,咸丰大钱最得泉界追捧,使得部分钱币因存世稀少而价格甚高。
对于中国古钱币的收藏,非流通性钱币也是泉界收藏的重要门类。除此之外还有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以及开铸流通钱之前的镇库钱等等,这些钱币俗称“花钱”,虽在货币流通史上无足轻重,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研究提供着珍贵的史料参考。古钱币的收藏除了要拥有相关的知识积淀外,还要了解市场和懂得辨识钱币真伪的能力。新入行的“泉友”不仅要虚心好学,通过各类书籍和网络全方位了解钱币收藏知识,更要多向有实践经验的“泉友”求教,方能提高自身鉴别钱币的能力。对于古钱币的辨伪,可以通过沸水烧煮、缝衣钢针测试、辨声、观察铜色、比较版别等各类方法进行。沸水烧煮法主要是针对新锈造假的钱币,通过此方法可以使新锈迅速脱离。缝衣钢针测试更为简洁,主要是检测伪造锈中是否掺入黏和剂之类的东西。后三者主要靠新入行泉友们经验的积累。辨声是指古钱币落地清脆闷响适中,太闷或者太响都不好。而在铜色断代上要注意上文中所述的明代“钱”的质材由青铜转为黄铜,青铜币是容易断裂的。比较版别要通过文字、大小、形式等特征,特别是古钱币所具有的古韵气质最为重要。此外通过嗅觉可以发现化学催成的古钱币相对刺鼻,味觉可以发现真正的古铜币味略苦。总之,对古钱币的辨伪要视、听、味、嗅、触各类感官综合运用,经过长时间经验教训的用心总结才能得出。新入行的泉友们在收藏古钱币时首先要看历史价值,要主动排除“朝代越久远价值越高”的误区。恰恰相反,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难得的珍品。其次要看现存数量,如齐、燕的刀币和韩、赵的布币均远远少于环钱的存世量,与宋同时期的辽、金、西夏铸币也是如此,而某些特殊时期的铸币更是因传世很少而成为稀世珍品。再次要看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最后要看品相,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品相越完整所承载的信息越多,价值越大。相对其他门类,古钱币门槛低、代价小,使得众多爱好者入泉界收藏很难退出,这也使得国内的古钱币市场不断升温,再加上内地众多大型拍卖企业的加入,相信国内古钱币收藏前景会无限光明。













